镇干部帮企业招工,近百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回村建厂 “缝”出千万级汽车内饰产业

冉啟木正在整理汽车内饰的生产材料。记者 周传勇 摄/视觉重庆
立夏时节,天气阴晴不定,刚刚经历暴雨洗刷的巫溪县峰灵镇九龙村焕然一新。
驱车进村,四周群山环绕,约两米宽的村道连接着为数不多的民房,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住着2000多人,50岁以上的村民接近一半,他们中许多因年龄大、无一技之长等原因而选择留在村里。
但就是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山村,却培育出一家年产值过千万的汽车内饰代加工企业,满足了峰灵镇及周边乡镇上百名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员工平均月薪达6000元。今年,企业还计划转代加工为自主加工,冲刺2000万元的年产值。
生产效率极低,高薪招揽人才
2021年,在外务工多年的九龙村村民冉啟木回老家,得知一个朋友正在找人合作建厂做汽车内饰。“尽管从来没接触过这一行,但我一直想找机会回老家创业,同时陪陪家人,所以决定先接触一下。”冉啟木说。
汽车座椅面套的裁剪、缝纫必须要人工处理,这意味着要有充足的劳动力。此前,九龙村内有一家制衣厂,许多村民都接受过缝纫培训。后来制衣厂倒闭,厂房闲置,这些村民的缝纫技能也荒废了。
很快,冉啟木和同村的周孝明一起投资近200万元,注册成立了重庆明翼汽车内饰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翼汽车内饰),他任总经理,并租用了闲置厂房,主要为车企提供代加工服务。
2021年8月,明翼汽车内饰正式投产。冉啟木也迎来了噩梦般的三个月。
“当时公司招了20多个人,负责一条生产线,由于大家从来没有接触过汽车内饰生产,也没人教,工作效率非常低,刚开始一天也做不出一套汽车内饰产品。后来熟练一点了,一天能做5套,但投产后的三个月里公司总产量仅90套。”冉啟木说,一套产品的代加工费是60元,前三个月公司仅收入5400元,而一个工人每月固定工资是4000元,前三个月就支付了30多万元的工资。
冉啟木只能四处寻找成熟的技术人才,但许多人觉得太偏僻,不愿意来扎根。
“公司体量小,前景不明,不愿来也是意料之中。”冉啟木说,当时只能咬牙开出了年薪20多万元的待遇吸引人才,最终才招来一名成熟技工。
有了技术指导,明翼汽车内饰的生产效率显著提升,甚至能日产100套汽车内饰产品,增资扩产的想法也随之在冉啟木脑海中萌生。
“劳动密集型产业只有把产量做大才有好的发展,这就需要大量劳动力。”冉啟木说,本以为招工是最简单的事,但招聘消息公布后,根本没人应聘。
镇干部帮忙,村民争先恐后应聘
经过一个多月努力,明翼汽车内饰还是没招到足够的工人。冉啟木只能向峰灵镇党委书记汪大禹求助。
当时,汪大禹组织全镇干部进行摸底调查,发现许多村民都知道企业的招聘信息,他们之所以不去应聘,以为明翼汽车内饰就是已经倒闭的制衣厂。
了解原因后,汪大禹随即组织各村干部通过干部会、院坝会等向群众宣传明翼汽车内饰的发展情况,消除误解。对于工资问题,他们建议企业通过银行代发,每月按时下发,避免拖欠工资;对于信任危机,镇政府出面为企业担保,并设置信誉担保金,保障群众利益。
镇干部还走访了周边主营做鞋、制衣等业务的企业,请他们在公司内部进行宣传,推荐有就业需求的员工家属到九龙村应聘。不少镇、村干部还发动身边的朋友为企业宣传,让更多人知晓企业的真实情况。
“历经一个多月的宣传,不少村民主动上门咨询,有的当场就决定加入公司。”冉啟木说,经过筛选、培训,2023年,公司的成熟工人达到了50人,第二条生产线成功投产。
去年,订单越来越多,明翼汽车内饰又新建了一条生产线,在镇干部、公司员工、周边村民的共同宣传下,许多村民争先恐后来应聘。
“目前公司现有员工118人,其中七成是峰灵镇的人,离家近、工资较高、活儿也不累,不少在外地打工的村民也主动回村了。”冉啟木说。
刘军是返乡务工人员之一。他说:“之前在工地工作,缝纫对我来说太轻松了。一个月不仅能拿六七千元的工资,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真是一举多得。”
三条生产线,冲刺2000万元年产值
“目前大家都已轻车熟路,三条生产线‘火力全开’,一天就能生产750套汽车内饰产品,在业内具备了一定竞争力。”冉啟木说,去年公司的年产值首次达到了1500万元。
今年4月,明翼汽车内饰又成功拿到了国内一家知名车企的订单,未来三年每月都需供应4000套汽车内饰产品。
借助这笔订单,明翼汽车内饰计划进一步转型,既承担代加工业务,又进行自主生产,拓展公司业务范围。
“汽车内饰主要包含座椅套、安全气囊的生产,之前加工所需的座椅套的原材料大多由客户提供,我们只进行缝纫。而安全气囊则需要自己单独购买,公司的生产自主性较低,一旦原料供应出现问题,就要停产。”冉啟木说,今年他们在韩国订购了一台气囊机,很快就能进厂投产,他们还提前备好了生产座椅套所需的原材料,只待气囊机到位,就能自主生产全套产品。
为确保有充足的订单,从去年开始,冉啟木就在全国各地寻找客户,目前他已经在安徽、陕西找到两家汽车企业,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今年公司的目标是冲刺2000万元的年产值。”冉啟木说,今后订单稳定后,他计划再次增资扩产,让更多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周传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