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区实验小学第二届项目式学习学术年会举行

5月16日,重庆市永川区实验小学第二届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学术年会举行,本次活动以“有界·跨界·无界——项目式学习赋能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与会嘉宾聚焦“项目式学习赋能跨学科”,深入探讨项目式学习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创新育人方式、重构教育生态,为创新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
永川区实验小学第二届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学术年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共话项目式学习的探究与实践
折叠、扭曲、旋转,一张纸也有无限飞行可能;晾干、腌制、封装,田间蔬菜摇身一变成为舌尖上的泡菜;制版、印刷、扎结、染色、拆线,一道道工序下,非遗扎染布里生“花”……在永川区实验小学融慧广场,一派繁忙景象。各年级项目学习“工作坊”的学生们以图文、视频、手册等形式,沉浸式向与会来宾、教师介绍项目成果,分享项目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现场还特别展示了该校与重庆科创职业学院达成科技教育战略合作,充分整合学院特色场馆和资源,深化“项目+体验”“项目+探究”“项目+实操”“项目+竞赛”四种合作范式,助力学校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走深走实。
如何让项目式学习更贴近儿童视角?学术交流活动上,永川区实验小学副校长周月玲以“儿童工作坊”为载体,以《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的探究与实践》为主题,深度剖析了学校通过以项目式学习为抓手,建构课程体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双新”背景下,如何以文化基因唤醒育人自觉?聚焦跨学科融合,成都市双流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学校教务处主任王丽萍带来《品古今名人 做时代新人》年度风云人物课程实践分享,这场以“风云人物”为载体的跨学科之旅,通过展现课程设计的系统思维,让与会嘉宾看到学科壁垒消融后,德育与智育是如何在真实情境中实现知行合一。
“从顶层架构到校本化实施,从资源整合到评价创新,教育变革不仅需要理念先行,更需要脚踏实地的深耕。”作为享誉市内外的名校——重庆市巴蜀小学将学术理想化为持续探索的核心动力,深刻分享了该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潜心耕耘与开拓创新。
当天学术交流年会还特别邀请到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白智宏作专题讲座。白智宏以“跨界思维与跨学科教学——核心技艺与关键策略”为题,讲述了跨学科综合素养以及学以致用的转换性教学研究和教学策略。
持续推动“教”与“学”根本转变
“本次年会既是实验小学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也是永川区落实国家基础教育改革行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的生动缩影。”永川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具荣海表示,项目式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强调以真实问题为驱动,以跨学科知识为支撑,以合作探究为方式,让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永川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具荣海讲话。主办方供图
据悉,2025年是永川区“育人质量提升年”,永川区教委在全区“一校一策”推进“新卓越”课堂、“新卓越”教研和“新卓越”学校建设,鼓励学校探索实践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新模式,推动“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具荣海表示,永川区实验小学作为永川区基础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在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融合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接下来,永川区教委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通过培育教育教学改革样板校、示范校,加强辐射引领,推广优秀经验,形成区域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学校自建校以来,就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开展项目式学习,着力培养善于学习知识、更善于运用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永川区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罗江兵介绍,2024年,学校立足国家政策导向与区域教育实际,聚焦“科学+”主题,探索以“儿童工作坊”为载体,深化项目式学习实施路径,并取得积极成果。接下来,学校将在模式建构、技术赋能、社会协同等方面持续探索实践,不断深化“儿童工作坊”这一项目式学习实施载体,有效助力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
据悉,重庆市永川区于5月13日召开全区教育大会,锚定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和重庆教育副中心。永川区实验小学副校长李廷海表示,本次学习学术年会也是深化落实全区教育大会精神,“见行动、见成效”的具体作为。(林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