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友:54年悉心照料大伯哥安享晚年

从喂饭擦身到清理排泄物,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荣昌区清江镇塔水村村民张先友以超乎常人的耐心,事无巨细地照料着智障患者大伯哥雷桂亨的生活起居。
如今雷桂亨已93岁高龄,成为家族最长寿者。从青丝到白发,54年始终如一,这份超越血缘的亲情在张先友的坚守中愈发厚重。
允诺婆婆接下照料重任
四月,凉风习习,趁着暖阳,张先友赶紧将大伯哥床上的床单和被套拿出来清洗。大伯哥常年卧床,床单被套每半个月都要清洗一次,以防长褥疮。忙完清洗,她又忙着给大伯哥洗脸,将早饭、牛奶递到床边。
时间倒回。54年前,也是这样的一个晴朗天,19岁的张先友嫁到雷家。夫妻恩爱、婆媳和睦,唯一让她皱眉的是,大伯哥患有智力障碍,时常神志不清,一旦发病谁也不认,见谁骂谁,辱骂声不堪入耳。
“谁都不愿意有病在身,他就算有时候说话不中听,但也是‘刀子嘴、豆腐心’。”久而久之,张先友习惯了一家人的生活,陪着婆婆一道照料大伯哥。
1976年,婆婆临终时紧握着张先友的手不放,浑浊的目光紧盯着她的脸。“我晓得妈是不放心大伯哥,这才不肯落气。”张先友理解老人的心思,虽然自己生活紧巴,还有3个孩子嗷嗷待哺,但她许下承诺:“妈您放心,只要我们有一口吃的,就有哥哥一口吃的。”
说到做到。婆婆去世后,丈夫雷水亨还在重庆主城区工厂上班,照顾3个孩子和大伯哥的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张先友的肩上,但她没有丝毫退却。
不惧艰难婉拒政府好意
然而,对于张先友来说,除了5个人的生活,她还要照顾牲畜和农田。用孩子们的话说就是几乎没有见到母亲闲下来过,好似一个陀螺,里里外外忙得团团转。
丈夫雷水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毅然辞去工厂职务,回到了老家。一家人务农,虽然收入少了些,过得有些清苦,但在两人勤劳操持下,日子一天天好转。
只是,好景不长。2008年,雷水亨因病离世。临终时,他最放心不下的还是自己的大哥。“老头子,你莫担心,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30多年,我早已把他当成了我的亲大哥。”张先友早已哭成了泪人。
送别丈夫后,张先友再次独自肩负起照顾大伯哥的重任。
随着年岁愈大,雷桂亨的病情愈发严重。2017年8月的一天,刚下过大雨的路面湿滑,雷桂亨突然跑出家门,一不小心摔倒在地。好在邻居发现并救助及时,雷桂亨捡回一条命,但伤到筋骨导致下半身瘫痪,只能在家卧床休养。
瘫痪后的雷桂亨大小便失禁,神志不清更是常有的事,但张先友总是不厌其烦地为他端茶送水、擦洗身体,还想尽办法给他做些好吃的。
“她从来没有嫌弃过自己的大伯哥,给左邻右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谈及张先友,塔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曾大能伸出大拇指,“长年累月的照顾难能可贵,要是换个人,说不定早就放弃了。”
此前,政府要按政策给雷桂亨建房,但被张先友婉言谢绝,建议“把这些钱拿去帮助更需要的人”。曾大能清楚地记得,张先友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大伯哥住在自己家中方便照顾,不给政府添麻烦。另外,政府给了大伯哥生活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她的经济负担,已是感恩不尽。
孝善教化子女感动乡邻
让大伯哥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张先友无怨无悔地坚守着。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一儿两女打小便孝顺懂事,从小就会帮着伯父做缝补衣服、剃头发胡须之类的事情。
谈及儿女,张先友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指着桌上的麦片、蛋白粉、鸡蛋牛奶等营养品,她乐呵呵地介绍,这些都是儿女前段时间寄回来的。
随着儿女在外打工扎根,他们都希望张先友能去到外地和他们一起生活。但为了照顾大伯哥,张先友仅在20多年前先后去过一次湖北、一趟湖南,探望两个女儿。此后,就再也没有出过远门,甚至连荣昌城区也很少踏足。
两位老人在家,在广东务工的儿子放心不下,特地在院坝里安装了摄像头,每年国庆、春节便带着一家大小回家团聚。
“我刚嫁过来时,便听说了张孃孃的感人故事。”作为邻居,29岁的张仁芳眼里满是钦佩。张先友也许不懂为人处世的大道理,但经年累月的悉心付出谱写出一曲孝老爱亲的动人颂歌,感动了周围所有人。对此,她总是轻描淡写地用“分内之事”予以回应。(重庆市委文明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