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彭水:“一主两辅” 产业绘就乡村振兴图景

初夏时节,彭水县靛水街道文武社区的红薯种植基地中,村民们正抢抓农时栽种红薯苗,为乡村振兴增添了一抹新的“薯光”;在芦塘乡星光村的红豆杉民宿里,游客正品尝着融入苗医养生理念的古井生态火锅,远处1300米海拔的山峦间,3万亩红豆杉林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这一幅幅“生态资源”转化为“真金白银”的生动场景,正是彭水以"一主两辅"产业体系推进乡村振兴的缩影。
产业体系构建 从“1+2+2”到全链条价值提升
“我们坚持依山就势发展红薯、中药材和畜牧‘一主两辅’产业,同步巩固烤烟、茶叶传统优势,形成‘1+2+2’特色农业格局。”5月16日,彭水县相关负责人在介绍乡村振兴实践时透露,彭水不仅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全县耕地保有量122.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86.8万亩,同时,坚决筑牢粮食安全底线,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保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0.6万亩、产量32.3万吨。
彭水发展红薯、中药材和畜牧‘一主两辅’产业。彭水县委宣传部供图
另外,彭水县乡村振兴国际合作点建设纳入2024年重庆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十大亮点 ,创建1个巴渝和美重点乡镇(太原镇),97个巴渝和美乡村达标村,深化“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实施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提升打造“彭水晶丝苕粉”区域公用品牌,实施爆品培育计划,增强黔中道紫苏油、彭水白茶、彭水蜂蜜等品牌效应。
该负责人表示,彭水将一体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走好山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路子,让全县农业的基础更稳固、农村的环境更靓丽、农民的生活更红火,努力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
文旅融合破题 红豆杉民宿集群点亮“养心经济”
红豆木香、生态火锅、云雾山峦、田间村落……在芦塘乡星光村的景色美不胜收。
红豆杉民宿。彭水县委宣传部供图
芦塘乡党委书记周清冽介绍,芦塘乡依托国家3A级旅游景区阿依林海核心区位与1300米高山生态优势,充分利用星光村及周边近3万亩红豆杉这一独特资源,打造红豆杉民宿集群,培育生态火锅特色品牌,探索文旅康养三产融合发展模式,聚力打造生态旅游山区乡镇,让大山深处的植物黄金变成农民手中的真金白银。
不仅如此,星光村还与阿依林海景区深度合作,建成1000余平方米红豆杉文创产品加工厂房,推出红豆杉果酒、红豆杉枕头等康养产品,开发红豆杉梳子、红豆杉筷子、红豆杉手串等文创产品成功上市、并走进西洽会,全年经营性收入13余万元,苗家古井火锅全年经营性收入17余万元,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数字赋能治理 东流村“智慧乡村”模式成示范
保家镇东流村的"数字乡村"基层治理平台,正通过大数据技术重构乡村治理生态。由中央外办协调建成的村级培训中心已开展农业技术、电商运营等培训20余场,带动村里形成"1个电商平台+1个生态养殖+2个特色种植"的产业布局,2024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39万元。“数字技术不仅提升了治理效率,更让农产品找到了‘云端销路’。”中央外办派驻该村第一书记韩旭表示。
中共彭水自治县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县农业农村委主任、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李育奎介绍,彭水县正加速融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通过“村村联合”“跨乡镇土地整合”等模式培育龙头企业,力争以“一颗小红薯”托起乡村振兴大产业,不仅让10万薯农在家门口端上“生态金饭碗”,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走出一条山区民族地区强县富民现代化新路径。(蒋海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本网专稿
- 人民网与重庆文化旅游集团联合举办主题党日活动
- 人民网与重庆文化旅游集团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联合举办“跟着总书记读好书”主题党日活动。邹乐摄 人民网重庆5月22日电 (记者刘政宁)5月22日上午,人民网与重庆文化旅游集团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联合举办“跟着总书记读好书”主题党日活动。…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