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头图

收藏500台织布机 守护客家文化根脉

2025年07月01日07:15 | 来源:重庆日报网
小字号

荣昌区盘龙镇,巴蜀织机陈列馆中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织布机。记者 梅耀 摄/视觉重庆

荣昌区盘龙镇,巴蜀织机陈列馆中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织布机。记者 梅耀 摄/视觉重庆

“什么!下大雨?!”6月24日中午,出差途中的刘荣禄心头一紧。电话那头老家盘龙镇雨势凶猛的消息,让他瞬间改变了出差成都的计划。“掉头,回家!那些宝贝可淋不得雨!”

方向盘急转,车轮碾过湿滑的路面,50岁的刘荣禄一路飞驰,心早已悬在了荣昌区盘龙镇白鹤村十二组那个堆满“宝贝”的院子里。他口中的“宝贝”,是500台历经沧桑的织布机。

盘龙镇是重庆最大的客家方言岛,近4万客家人聚居于此。清初,他们的先祖带着苎麻种子和织造技艺迁徙至此,让盘龙逐渐成为“中国夏布之乡”,荣昌夏布更在2007年荣登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些织布机,正是这段辉煌历史的无言见证者,是盘龙客家人扎根巴蜀的“活化石”。

“几百年的老物件了,坏了就真没了!”

下午两点半,小车冲进院坝,未及停稳。推门、下车、冲入雨幕,刘荣禄的动作一气呵成,伞都顾不上撑。眼前景象让他揪心:部分露天堆放的织布机已被豆大的雨点浇湿,深褐色的木头在雨水中颜色更深沉。

“快!拉油布遮住!搬!快往屋里搬!”他嘶吼着,声音几乎被雨声淹没。雨水顺着头发、脸颊淌下,浸透了衣衫裤脚,刘荣禄浑然不觉。他和家人一道在瓢泼大雨中化身“抢救队”。沉重的织布机部件被小心翼翼抬起、转移。刚搬进屋的,他又抓起干毛巾,一遍一遍地擦拭着机身上残留的雨水。

“几百年的老物件了,木头经不起这样泡,坏了就真没了!”他的语气里是满满的心疼与焦急。

待最后一批“宝贝”安全转移,浑身湿透的刘荣禄才松了口气。在临时性的“巴蜀织机陈列馆”里,他抚摸着身边一台台油亮照人的老织布机,向记者讲起了他与它们的不解之缘。

十年间,花费近50万元收集500台织布机

刘荣禄并非客家人,但织布机的“咔哒”声与苎麻的清香,已刻入他的童年记忆。

“母亲走得早,父亲就是靠给邻居家织夏布,供我和姐姐读书、生活。”1993年,18岁的刘荣禄为减轻父亲负担外出闯荡,从西安、广州到浙江,最终在成都创办了自己的工厂,事业有成。

然而,一次带朋友回乡的经历刺痛了他。“夏布行情低迷,苎麻地少了,很多织布机被劈了当柴烧……”望着那些承载乡愁和历史的机器,刘荣禄眼眶泛红,“这不只是我家的记忆,是客家人落脚荣昌、开枝散叶的根啊!”

从那一刻起,他开始了近乎“疯狂”的收藏。挤出资金,托付亲人,在盘龙镇挨家挨户“寻宝”。

200元、500元、1000元,最贵的一台花了2000多元……十年间,500台形制各异的织布机陆续汇聚于此,花费近50万元。其中,300年以上的30台,200多年的50台,100多年的100台……每一台斑驳油亮的织布机,都似乎回荡着“布缕丝丝晨入叩,机声轧轧夜梦膏”的劳作韵律。

狭小的空间被织布机填满,层层叠叠,如同时光的森林。实在放不下的,只能委屈在后院甚至露天堆放,这也成了他最重的心病,“既怕太阳暴晒开裂,更怕这突如其来的大雨淋湿。”

“客家人勤劳持家的根,就在这机杼声里”

跟随刘荣禄走进这间特殊的“陈列馆”,记者发现他仿佛在陡然之间换了一个人,眼神发亮,如数家珍。

他拿起一根约一米长的木轴,上面密布着半厘米深的凹槽。“看!这都是麻线经年累月磨出来的印子,没个几十年上百年功夫,磨不出这么深!”他摩挲着那些凹痕,仿佛能看见客家先祖们怀揣麻种、背负织布机,筚路蓝缕的身影,也能看见父亲佝偻着腰在织布机前辛勤劳作的画面。

“客家人勤劳持家的根,就在这机杼声里。”他动情地说。“50岁前,我为自己、为小家打拼;50岁后,该为家乡、为文化做点事了。”

已届知命的刘荣禄,文化守护的信念愈发炽热。他立下新目标:一是继续守护好这些“织布机记忆”,二是潜心撰写一本关于巴蜀移民史的书。

盘龙镇党委书记李辉雄对刘荣禄的举动深表赞许:“他做了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收藏保护这些织布机,就是守护客家文化的根脉。镇里正积极争取政策和资源,支持他把这些‘活历史’保护好、传承好。”

雨渐歇,院子里,遮盖织布机的油布上水珠滚落。屋内,刘荣禄轻轻哼起了古老的《麻布神歌》:“幺妹要勤快哟,勤快要绩麻。三天麻篮满哟,四天就崩了弦……”悠扬的曲调在织布机间流淌,那些静默的“宝贝”,在光影中仿佛再次活了过来,无声诉说着三百年客家人编织幸福、扎根巴渝的悠久诗篇。(记者 彭瑜 刘冲)

(责编:陈易、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