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医生的话|结核病诊断“黑科技”:分枝杆菌培养、药敏试验来助力!

人民网重庆7月3日电 在结核病的检测诊断中,分枝杆菌培养和传统药敏试验(以下简称“药敏试验”)通常被认为是“金标准”。分枝杆菌培养让结核分枝杆菌现出原形,为确诊感染提供直接证据。而药敏试验则通过检测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为医生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提供关键依据。
那么,分枝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呢?它们在肺结核的诊断中又发挥着哪些重要作用?人民网重庆频道、成渝发布医学科普类栏目《听医生的话》联合重庆市结核病防治所(以下简称“重庆市结防所”),邀请重庆市结防所检验科副主任检验技师胡彦,和大家来聊一聊结核病诊断的两种“黑科技”。
1.结核病的检测方式有哪些?
结核病的诊断依赖于多种检查方式,这些方式各具特点,共同构成了结核病诊断的完整体系。
其中,细菌学检测(如涂片抗酸染色镜检、分枝杆菌培养、药敏试验)、免疫学检测(如结核抗原抗体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及影像学检查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为结核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而在这众多检测方式中,分枝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什么是痰培养?
肺结核是最常见的结核病,肺结核的分枝杆菌培养主要是通过痰培养进行。痰培养就是在采集痰标本后按照分枝杆菌的生长规律,人为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分枝杆菌生长而抑制其他细菌生长的环境,从而达到分离培养出纯菌落的目的。通过鉴定培养出的菌落属性,我们可以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肺结核。
然而,由于结核分枝杆菌为专性需氧菌,且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肉眼可见菌落需要3至6周的时间。因此,痰培养结果需要耐心等待,阳性结果通常可在第3至4周报告,而阴性结果则需培养满8周才能最终确定。
无论是疑似肺结核患者,还是已确诊的肺结核患者,都推荐进行痰培养,以进一步对疑似患者确认诊断,或为确诊患者疗效判定提供指导。
3.痰培养在肺结核诊断中发挥哪些重要作用?
痰培养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痰培养能够对痰涂片阴性的患者进行进一步诊断,有效防止漏诊和误诊。
其次,痰培养能够获得菌种鉴定、药敏试验及其他实验所需的纯培养物,为后续精准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最后,痰培养结果还可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有助于医生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实现精准治疗。
4.什么是结核分枝杆菌的传统药敏试验?
传统药敏试验,即在含有一定药物浓度的固体培养基上接种一定数量的结核分枝杆菌。当结核分枝杆菌能够在该培养基上生长时,即被判定为耐药性结核病;反之,则判为敏感。这一方法虽然耗时较长,但结果准确可靠,是耐药检测的“金标准”。
5.耐药性结核病是什么?
结核病的耐药性分为原发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
(1)原发耐药是指直接感染耐药菌而导致的耐药。这类患者在开始治疗前则应进行药敏试验,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案。
(2)获得性耐药是指由于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佳(中断治疗或间歇治疗)、治疗方案不当等原因产生对某种药物的耐药性。由于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相关基因易发生突变,这类患者的耐药谱可能发生动态变化,导致原先敏感的药物失效,后续治疗效果不佳。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多次药敏试验,监测在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了新的耐药,从而指导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治疗和管理,避免无效药物对患者的毒副作用。
最后胡彦提醒,尽管传统分枝杆菌培养和药敏检测耗时较长,但在结核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它们具有新型分子诊断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优势。因此,患者朋友们一定要耐心等待培养和药敏结果,用科学的方式指导就诊和治疗。同时,也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期早日康复。
胡彦。重庆市结核病防治所供图
本期内容指导
胡彦,副主任检验技师,重庆市结核病防治所检验科科长。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重庆市科协科学传播专家团专家,重庆微生物学会科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胡虹、施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