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企业

输电线测量现场的“快”与“慢”

2025年07月04日17:18 |
小字号

“我们这边扛不住了,工作要暂停一下。”

“怎么了?”

“‘小胖’有点中暑,再坚持下去,我担心出问题。”

“那大家休整一下,准备返回吧。”

七月伊始,山城重庆的气温开始飙升。3日,正在忠县黄金镇双梁村进行汝溪河牵引站220千伏外部供电工程架空输电线路终勘定位的王金鑫,突然被另外一组同事的汇报电话打断了工作节奏。当天,王金鑫这组人原定有4个塔基测量的任务,就这样被迫按下“暂停键”。

正在测量现场的王金鑫。梁燕摄

正在测量现场的王金鑫。梁燕摄

“为了赶进度,我们今天分了几个小组,大家要对数据进行实时共享,才能共同准确精准定位塔基的具体位置,完成沿线的整个测量。”汗水顺着王金鑫的脸颊直往下流,他一边擦拭,一边安排队友收拾设备打道回府。

220千伏汝溪河牵引站为新建重庆至万州高速铁路拟建的6座220千伏牵引变电所之一,站址位于重庆忠县,属于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忠县供电公司管辖范围,计划2026年8月进行牵引供电调试。在国网重庆经研院设计中心的牵头下,时下,一场测量交付的“攻坚战”正在沿途全面打响。

催工电话蜂拥而至,一群人和时间赛跑

要么问进展,要么催图纸……去往塔基勘测现场的路,在山间蜿蜒而行,稍微不留神,就会迷失在山野,汝溪河牵引站220千伏外部供电工程设总王金鑫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

“这个体量的工程,按照正常安排至少需要25天完成。因为高铁的特殊性,时间一再被缩短,实际给的测量时间只有15天。”一旁的国网重庆经研院设计中心二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孙安黎,听着各方来电,心弦绷得更紧了。

项目的关注度为何会这么高?

新建重庆至万州高速铁路自重庆东站引出,终于万州北站,线路正线全长250.91千米,设计行车速度为350千米/时,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京昆通道、包(银)海通道和重庆“米”字型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可实现“6小时”联通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3小时”联通关中和中原城市群。

“这条铁路填补了忠县铁路空白,实现涪陵、丰都高速铁路覆盖,对于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加快测量脚步,王金鑫最近不得不把所有人分组,大家每天都开展“串联作业”。“每个小组至少需要4个人,也就是要有4个专业人员到场,测量方案需要大家相互同意,只要有一个提出否定意见,整个方案就要推翻重来。”王金鑫说。

披荆斩棘斗天地,突发状况应接不暇

车辆不能行进时,小组的4人陆续下车徒步前往。用竹竿弄的简易拐杖、有着长长把柄的砍刀……每个人都会紧紧拽在手里,走在第一个位置的人,左敲敲右打打,总要弄出点响动。

“手里拿的东西虽然简单,但关键时候可能就是保命的重要武器。”孙安黎解释,这个季节是山里蛇出没的季节,带路的人要“打草惊蛇”。

当天第一个测量的塔基在一片庄稼地里,土豆、花生长势喜人,这些农民眼里的宝贝疙瘩,却让大家直犯愁。“这个塔基是整条线的一个关键节点,这里定位准了,其它的塔基才能有个‘准心’。”王金鑫道,“来之前,无人机已经进行过初勘,因为是林地,很多地方看不清楚,人到现场就是为了进行精准定位。”

一开始大家是分工合作,负责测量专业的黎杰拿着GPS定位仪,在田间找塔基的落脚点;地质专业的王伟则拿着砍刀四处查看土质,以防遇到岩洞或者滑坡;输电电气专业的汪强背着电脑,随时要对数据进行录入和整理。

正在测量现场的黎杰。梁燕摄

正在测量现场的黎杰。梁燕摄

“还能避开庄稼地么?尽量绕一下。”现场把关的王金鑫,不停地重复着类似的话。

“最多把塔脚往田坎这边移2米左右,少占良田,只能做到这个程度了。”黎杰四周跑一圈下来,四个人立马聚在一起拿方案,“看似移动不大,但是少占耕地、少赔青苗费,这笔账细算下来可不小。”

“这边可以了,你们趁上午凉快要抓紧工作。”这个点位落地了,王金鑫拿起手机开始远程遥控两端的几个小组。

远处的伙伴们动起来后,王金鑫带着人赶紧奔赴下一塔基所在地,抵达现场,众人一下傻眼了。一片杂草丛生的灌木丛地,整个儿就是一个“无人区”。“我走前面,大家跟着我走。”手拿砍刀的王伟自告奋勇,选择一块容易落地的边坡跳下去,挥舞着双臂就在前“开路”,一百余米的路段足足走了20多分钟,等到预设点位,一行人早已挥汗如雨,蚊虫在人手臂上留下的“吻痕”很快就肿红隆起了包块儿。“这种无人的地方,只要岩质没有问题,定位就是‘累皮不累心’。”王伟解释,就是进出需要吃点皮肉之苦,很少操心补偿的事情。

11:20分左右,众人终于抵达今天指定任务的第三个塔基,田地里,大片的玉米已经齐肩高度,甚是惹人喜爱。“想要避开庄稼地,塔基就要移到路边,离大马路只有8米左右的距离了,怎么办?”一番探寻后,黎杰提出担忧。

“这个距离不影响道路交通,属于安全范围之内。”王金鑫果断地道,“但是要在塔基的两边立两个防撞墩,避免塔基今后受到车辆撞击就行。”

“这个设计方案不错。”在场4人一致认可后,大家随即开始展开输电线路通道的勘测,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这时在山间突然响起。“那边有人中暑了,今天未完成的任务,只有明天追上来了。”放下电话,看着一望不到头的绵延群山,王金鑫随即作出工作调整计划,“大家明天都早起,争取上午6点提前出门。”

做生态“守护人”,铁塔下开出向阳花

“下午天热,无法跑现场,大家回到驻地也别闲着,要争分夺秒讨论方案和出图纸。”回去的路上已经热浪扑面,王金鑫在车上又开始“煲电话粥”。

搞电力设施建设,必须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两不误”。“我们在建设设计中,提出了表土剥离及回覆的概念,”王金鑫说,自然稳定的表土层是土壤资源富集层,植被脱落形成的有机质、腐殖质、微生物和植物种子资源等大部分赋存在表土层中,施工前期要对区内的表土层进行剥离,再搬运至集中堆放处或装入编织袋堆码,采取临时苫盖等措施进行防护,“施工结束后,将区内堆放的表土回覆到可以复耕、绿化的区域,撒播上草籽,很快就能绿意盎然。”

工作现场的汪强。梁燕摄

工作现场的汪强。梁燕摄

当项目投入和生态保护发生矛盾时,怎么办?国网重庆经研院毫不犹豫会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

重庆境内沟壑纵横,为了减少整个电网铁塔的占地面积,国网重庆经研院设计中心员工用技术“开道”,在创新上求突破,设计了“吊脚楼”塔基,通过调节四条塔腿的长度,适应斜坡、梯田等地形高差,减少基面平整开挖量。

“‘吊脚楼’塔基让短的脚立在山崖上,长的脚因地制宜放在山岩下,开挖的土石方少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就减弱了。”王金鑫说起这个来了兴致,“这种设计可降低生态成本,综合造价较大开挖基础可降低15%-25%,在山区输电线路中兼具安全性与经济性。”

向科学技术要生产力,重庆电网设计正在走向一条“双赢”的道路。汝溪河牵引站架空输电线路要经过忠县一个风景名胜区,为了避免铁塔留在这里带来的环境“创伤”,设计员工主动升高杆塔,一档跨越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只见银线穿过,未见杆塔耸立。

艳阳下,在临时集合点见到中暑的“小胖”时,他穿着长袖、束腿裤,一身湿透,一双褶皱的运动鞋几处开始蜕皮上翘,无声地抗议着勘测路上的艰辛。“拖大家后退了,实在不好意思。”说话时,他还不停喘着粗气。(皮杰、何莎莎)

(责编:秦洁、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