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繁育崖柏 荒坡复绿村民增收

7月3日,开州区满月镇甘泉村,繁育基地内成片的崖柏(房屋前)郁郁葱葱。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走哦,去基地除草了!”7月3日早上7时许,一声吆喝打破了开州区满月镇甘泉村的宁静,村民胡友珍早早地便拎着小板凳前往村里的崖柏繁育基地。
崖柏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世界上最珍稀、最古老的裸子植物之一,被誉为“植物熊猫”,在历史上曾分布于重庆大巴山南麓雪宝山山脉的悬崖峭壁间。
“近年来,随着大规模人工繁育取得成功,崖柏开始‘走下’高山,逐年向保护区各个角落蔓延。”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开州区北部,以下简称雪宝山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邬黎说,目前已经建立了4个崖柏繁育基地,在圃崖柏苗超200万株。
雪宝山保护区正在进行良种、优树的繁育,为崖柏多样化发展提供可能,把“珍稀濒危”变成“常见、有用”。在这一过程中,当地村民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在改变崖柏命运的同时,也改善了自己的生活。
崖柏人工繁育创造就业机会
2019年,雪宝山保护区首个崖柏繁育基地在开州区温泉镇乐园村建成投用。
“乐园村海拔约600米,气温适宜,为崖柏生长提供了较好的环境。”邬黎说,但遇到极端高温天气,崖柏苗依然容易被晒伤,其生长势头、幼苗移栽也会受到影响。
为了让繁育方式更多元,雪宝山保护区决定尝试在不同海拔地区繁育崖柏树苗。
经过考察,最终选择在海拔900米、1000米、1200米的地方分别建立繁育基地。
海拔1200米的繁育基地就在甘泉村,这里也是三个基地中距离高海拔崖柏原生地最近的地方。
“经过初步繁育,我们发现崖柏在中高海拔地区长势慢,每年仅能长高20厘米左右,远不及低海拔地区,但其健康状况并无差别。”邬黎介绍,这说明崖柏能够适应不同海拔的生长环境。
崖柏繁育需要大量人力,仅靠科研人员不可能完成。
“我们计划进行良种、优树的筛选,通过技术研发、高端培育,为崖柏找到更多‘用武之地’,例如成为园林树种、行道树等。”邬黎说,这为周边村民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
村民每年劳务收入累计超200万元
58岁的胡友珍,是最早在甘泉村崖柏繁育基地工作的村民之一。
“之前在广东打工,一年到头也难得回家一次,我一直盼着回老家找份工作,但没有合适的机会。”胡友珍说,得知村里建立繁育基地后,她当即辞职返乡就业。
只要基地有安排,胡友珍总爱叫上邻居一起去干活。眼下正是杂草疯长的时候,在繁育基地总能见到村民三五成群,一边唠家常,一边除杂草。
“干农活本就是我的老本行,管护崖柏相对轻松,每天的工资是100元,一个月下来大约有2000块钱。”胡友珍说,去年她赚了一万多元。
“甘泉村崖柏繁育基地面积约100亩,能同时繁育上万株苗,扦插、除草、移栽等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工。”甘泉村崖柏繁育基地管理人员张阳说,忙的时候,平均每天需要二三十个劳动力,正好为年纪偏大的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据介绍,崖柏繁育基地最忙的时间是3—5月、9月、10月,每年发给村民的劳务费合计超200万元。
“崖柏人工繁育不仅让濒危的崖柏免于灭绝,还能给当地村民带来收入,很好!”看着大棚里忙碌的村民,张阳搓了搓满是泥土的双手,笑呵呵地说道。
基地周边植被恢复面积达500亩
崖柏不仅为村民带来收入,也改善了甘泉村的生态环境。
半山腰上,一处荒坡在今年出现了变化。
“那片荒地大约有100亩,因坡度大,水土流失明显,常年都是光秃秃的。”张阳说,崖柏耐干旱、耐贫瘠,在这里也能扎下根来,因此前段时间他们将一批崖柏移栽到这里。
目前,这些崖柏长势很不错。
今年下半年,甘泉村计划移栽更多的崖柏树苗到村里各处荒坡上。“到时又需要村民合力运送崖柏苗,并及时栽种下去。”张阳说。
其实,甘泉村去年就成功进行了一次植被恢复。
“那次是将崖柏移栽到甘泉河坝——那里有十几亩荒地,涨洪水时会被淹,遇到大风时扬尘严重。”张阳说,村民合力移栽了上千株崖柏。如今那批崖柏长势良好,起到了很好的防风固土作用,一眼望去,一片绿色赏心悦目。
“其他几个村也在搞植被恢复。目前,4个崖柏繁育基地通过大量移栽崖柏,在周边区域恢复植被面积已达500亩。”邬黎说,这些崖柏有效提升了森林质量,改善了生态环境,为生物多样性创造了有利条件。(记者 陈维灯 周传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