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教育>>动态

从“瓶中流星”到“银饰物语” 长师学子点亮孩童科学心灯

2025年07月10日18:46 |
小字号

近日,长江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氢心之光”志愿者服务团走进黔江区濯水古镇,以化学专业知识为“笔”,以非遗底蕴为“墨”,创新实践“化学+科普+文化”融合模式,在古老的石板街上描绘出服务乡村振兴的科普新图景。

志愿者带领小朋友们做科学小实验。长江师范学院供图

“瓶中流星雨” 化学魔法点燃童真好奇

“维生素B2能召唤流星雨?”濯水古镇的课堂里,志愿者的问题瞬间点燃孩子们的热情。随着维生素B2粉末入水,手电光束下,金黄色的“星点”缓缓滑落,一场绚烂的“荧光流星雨”在瓶中梦幻上演。这神奇的化学魔法,让孩子们在亲手操作中惊叹科学魅力。

从“奶茶成分大揭秘”到“食品添加剂快检”,志愿者们将晦涩专业知识转化为趣味实验。“配料表倒着看,越靠前含量越高”的口诀朗朗上口,奶茶糖分比色实验直观揭示了“好喝也要适量”的道理。这些贴近生活的科普,在乡村孩童心中悄然播下探索与理性的种子。

“解码匠心” 化学视角焕活非遗智慧

当科学理性遇见传统匠心,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渝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志愿者带领孩子们用化学“显微镜”解读非遗。织锦色谱的分子秘密——从染料分子结构解析西兰卡普五彩丝线的染色奥秘,让土家织锦的斑斓纹样有了科学注脚。银饰流光的金属物语——阐释苗族银饰锻造中金属延展性、光泽度的化学原理,为精美的镂空雕花赋予理性之美。

更有藏在绿豆粉里的化学小课堂。志愿者聚焦传承500年的土家绿豆粉制作,用“海绵吸水”喻示绿豆浸泡膨胀,以“磨齿摩擦”解读石磨研磨中的物化变化。孩子们既理解了“挑、泡、磨、烙”的技艺精髓,更明白其背后的科学逻辑。化学,成为解锁非遗智慧、激发文化自信的独特钥匙。

“科普管家” 精准服务赋能乡村所需

针对村民实际需求,“氢心之光”化身“科普管家”,提供接地气的精准服务:编印《家庭食品安全红绿灯指南》,教孩子用比色法自测奶茶糖分、辨识辣条防腐剂;开展日化产品成分解读实训,帮孩子看懂饮料配料表,提升健康意识;为农户讲解化肥农药的科学使用方法,送上“田间化学课”。

同时,团队探访老党员、重走红军渡,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服务。截至目前,团队已开展科普讲堂16场,惠及村民儿童超500人次,编制实用手册1套。

服务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濯水之行,不仅是一次成功的科普下乡,更是化学化工学院探索专业服务社会新路径的生动实践。学院深刻认识到,基础学科的力量在于连接与应用,化学不仅是实验室的瓶瓶罐罐,更可以成为解读文化密码、解决民生问题、赋能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学子们在科普实践中深化专业理解,锻炼转化能力,更在非遗传承的厚重与乡村振兴的脉动中,厚植家国情怀与服务担当。(晏红霞、覃小艳)

(责编:盖纯、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