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教育>>推荐

扎根社区33年的“时光修理铺”

2025年07月10日18:56 |
小字号

在江津区高屋社区,一台罢工的打印机、一台停转的老风扇,牵出的不仅是电路故障,更是一段段尘封的温情记忆。

7月初,重庆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E学E行·电亮津心”社会实践服务团再次支起熟悉的维修点,延续着已传承33载的义务维修传统。这里,修的是旧物,留住的是时光温度,传承的是青春担当。

专业“问诊”:指尖技艺解燃眉之急

“同学,快帮我看看!孙子作业急着打印,它‘罢工’了!”一位老伯抱着打印机焦急赶来。

志愿者吴礼镇沉稳接过,熟练地打开万用表,精准测量电路节点,排查故障。几分钟后,锁定问题所在——一枚老化失效的电容导致供电不稳。更换新电容、精细焊接、重新组装、通电测试……随着熟悉的“嗡嗡”声响起,打印机重获新生。老人如释重负,小心翼翼地将它装回布袋——这不仅是机器,更是连接他与孙辈的亲情“桥梁”。

老伯抱着修好的打印机与志愿者合影。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另一边,一位老奶奶带来两台风扇:“吹稻谷壳,用着用着就不转了,我们哪懂这些……”

志愿者邹刘梦轻旋螺丝,拆开外壳,发现内部已被谷壳碎屑和灰尘堵塞。她拿起毛刷等工具,仔细清理每一片扇叶、每一个轴承。尘埃落定,清风徐来。这台小小的风扇,驱散的不只是夏日的闷热,更吹走了老人的无助。

志愿者将修好的风扇送还给老奶奶。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旧物情深:一器一物皆是岁月诗篇

在为期5天的暑期“三下乡”活动中,类似的温情故事不断上演。老人们送来的大多是舍不得丢弃的“老伙计”:吱呀作响的电风扇、陪伴晨昏的收音机、煮过无数餐饭的电饭煲……它们或许早已不值几文,却承载着岁月的痕迹、生活的习惯,甚至是远方儿女的牵挂。

志愿者们深知这份重量,接过每一件电器都全力以赴。正如志愿者尼亚冰所言:“看到爷爷奶奶拿着修好的电器,那发自内心的笑容,比任何荣誉都珍贵!我们修好的不只是物件,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温情纽带。”

33年时光流转,一代代电气学子在这里接过前辈的螺丝刀。当老风扇重新送出清凉,当收音机再次流淌旋律,这些重获新生的旧物,如同黑夜里的盏盏灯火,照亮了社区老人“老有所依”的寻常日子,也映照出志愿者们“学以致用、服务为民”的赤诚初心。

志愿者正在维修电器。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这间扎根社区的“时光修理铺”,早已超越简单的义务维修。它是重庆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精心打造的“专业+服务”特色育人平台,是专业实践的熔炉、劳动教育的课堂、思政育人的沃土、社区治理的桥梁,曾获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重庆市“公益青春”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等20余项荣誉。学生们在维修电器的过程中完成温情陪伴、消防检查、知识科普等延伸服务,构建起从“1”到“1+N”的社区治理亲情陪伴关爱体系。(晏红霞、舒心)

(责编:盖纯、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