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本到田埂 青年学子探寻土地上的红色密码

近日,重庆移通学院“别具匠心”党史学习教育团在合川区三庙镇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团队以“学史铸魂·劳创乡村”双融行动为主题,将劳动教育搬进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产业基地,把党史精神融入乡村生活、发展实践、群众心田,带领青年学子在服务中厚植家国情怀,书写知行合一的青春答卷。
团队成员帮村民采摘农作物。重庆移通学院供图
7月11日,团队于三庙镇政府广场举办乡村文艺汇演。通过歌曲、朗诵、快板等多元艺术载体,精心编排《我和我的祖国》《强军战歌》等红色经典曲目,创新《合川三庙新风采》等反映地方风貌的乡土节目,融合《清澈的爱》《闪耀吧!青春的火光》等情景朗诵,深刻呈现出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与乡土认同。
在戴花村、玉观村,学子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寻根”之旅。编织草鞋、重走红军路,这些沉浸式体验让书本上的党史变得可触可感。正如三庙镇党委副书记邹丹在党史课上强调的:“读懂土地上的红色密码,方能汲取服务乡村的不竭力量。”青年一代唯有俯身触摸这些带着温度的历史印记,才能真正理解 “红色引擎” 的深层力量——它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是平凡中的久久为功,更是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浪潮的使命担当。
团队成员体验编草鞋。重庆移通学院供图
党史学习教育为青年筑牢精神根基,而劳动实践则是将红色信念转化为服务乡村行动的生动课堂。
实践团深入安塘村“百万蔬菜基地”,探访智慧大棚,学习科技赋能农业的“融合生产模式”;扎进田间地头,在烈日下挥镰收割、协作采摘,在闷热大棚中挥汗除草、支援辣椒抢收,切身体会农事艰辛;在戴花村学习钩花技艺,理解传承与匠心;在玉观村500亩稻鳖共生基地体验稻鳖饲养,“劳动最光荣”的感悟深刻而真挚。
与村民并肩劳作的过程,正是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生动课堂。队员们切身体会从田间到餐桌的艰辛,并在扎根泥土、读懂乡村的过程中,感悟扛起青年责任的意义。
团队成员帮村民采摘农作物。重庆移通学院供图
团队成员在大棚里挥汗除草。重庆移通学院供图
为使实践成果切实惠及乡村,团队化身调研员,深入宝龙、灯台、戴花等6个村落。采用“唠家常”方式宣讲党的惠民政策,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扎实入户走访,精准把脉发展瓶颈:基础设施滞后、人口空心化老龄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薄弱(传统种植为主、销售渠道缺乏)。针对痛点,团队集思广益贡献“金点子”,将青春智慧转化为赋能乡村发展的务实之策。
实践团入户走访村民。重庆移通学院供图
“过去学党史在书本里,今天在大棚田埂上才懂奋斗最幸福!”这一周,队员们以草鞋编织重温长征精神,用7公里跋涉丈量信仰厚度,更在稻鳖共生的生态奇迹中读懂“党建引领”的磅礴伟力,当青春的理想与担当深深融入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学史铸魂”便焕发出澎湃的生命力,“劳创乡村”正谱写着充满希望的新篇章。(晏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