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村”为何花落这座重庆村庄?

六月的重庆市江津区永兴镇黄庄村,绿浪翻滚的高粱田生机盎然。村民王真华在江小白高粱产业园里忙碌着,脸上写满对丰收的期待。2017年起,他将土地流转给江小白,并在产业园务工,如今有了双份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5年5月,黄庄村被命名为第七届“全国文明村”,这个曾经的偏远村庄,如今已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十多项荣誉。
从“土里刨食”到“四金农民”,看黄庄村如何玩转土地改革
过去,黄庄村面临土地分散、效率低下等困境。破局的关键在于“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村里引进重庆江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新“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组织810户村民以2676.5亩土地入股,让“沉睡土地”焕发新生。
依托江小白酒庄上万吨高粱需求,合作社对油菜、高粱实施保价收购+二次分红机制。“入股村民可以享受四份收入,每年亩均分红可达千余元。”黄庄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喻晓锋介绍,一是江记酒庄固定分红300元/亩,二是合作社保底分红600元/亩,三是合作社二次分红约100元/亩,四是农户务工收入约100元/亩。
如今,“江小白高粱产业园”已从当初永兴镇黄庄村一域延伸到永兴镇旸岩村、汪庄村以及与毗邻的白沙、慈云等镇。规模从最初2000亩发展到目前1万亩,不少村民就近就业,成为了享有这四份收入的新型“四金”农民。
从油菜花海变“黄金海”,这个小村庄年吸客50万+
谁能想到,一片普通的油菜花田竟成了“致富密码”?黄庄村创新推行油菜与高粱轮作模式,打造出“春看菜花、夏收菜籽、秋收高粱、冬酿美酒”的四季产业链。每年三月的菜花节期间,游客量突破50万人次。
在村里开办农家乐的周存兵便是受益者之一。灶台前翻炒着刚摘的菜苔、现杀的土鸡,他笑着说:“菜花节那半个月,每天要备20多桌菜,比在外打工挣得稳当,还能守着老人孩子。”像他这样返乡创业的村民,村里已有40余人,农家乐、民宿、农产品摊位如雨后春笋,编织起“花开花落皆能赚”的富民网络。
为破解油菜花期短、旅游淡季长的难题,黄庄村联合江小白酒庄打造农文旅综合体。大地乐园运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农业科普体验,成为全市首座农科文化主题乐园。
更绝的是,村里还建起了太空舱星空民宿,让“一日游”升级为“深度宿”,旺季客房预订率达95%。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丰富旅游业态,更让村民以“土地入股+务工”实现了双重增收。
“网格+院坝会”,这个小村的治理秘诀亮了
黄庄村划分为8个网格,网格员实时收集民情、调解矛盾,2024年累计解决问题118件,办结率100%。村里还成立“人民调解室”,由乡贤和“五老”成员化解纠纷,实现矛盾“不出村”。
村里成立“人民调解室”,吸纳“五老”加入调解队伍,凭借他们丰富的经验和对乡情的熟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今年4月,在黄庄村土地宜机化整治中,村民老周和老杨因地块合并后面积核算产生分歧。“人民调解室”的成员迅速赶到,查阅存档资料、实地测量,通过解释“小并大”政策及新增耕地收益分配机制,双方最终认可调整方案,握手言和。
除此之外,黄庄村积极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发挥金色黄庄人大代表活动站、金色黄庄政协委员工作室两个阵地作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深入网格走访调研,广泛收集民意,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提案和建议,为村里的发展建言献策,推动问题解决。
“大家有事一起商量,日子越过越顺心。”王强说,村里定期召开“院坝会”,大到产业规划、小到垃圾桶摆放,都让村民说了算,真正实现“自己的村子自己管”。
“积分能换米”!这个村的文明新风吹出新花样
在黄庄村的“讲理坝”,村民围坐议事,分享家风故事,共商村务。“村里推行‘红白理事会’,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红白事开支平均减少30%。”村妇联主席陈德会介绍。
最让村民点赞的是“积分换文明”机制。黄庄村将环境卫生、志愿服务、孝老爱亲等纳入积分管理,村民凭积分可到“积分超市”兑换日用品。65岁的志愿者刘大爷指着积分榜笑道:“我上个月参加了3次义务巡逻、2次志愿服务,攒了20分,换了袋大米!”
文化滋养文明。村里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不仅拉起了活力四射的广场舞队,更将“永兴吆喝”等传统文化融入菜花旅游文化节;年均开展送戏下乡、露天坝坝电影、民俗展演等接地气、聚人气的文化活动20余场,惠及村民数千人次。这些带着泥土芬芳、飘着乡愁味道的文化活动,如春风化雨,悄然涵养着淳朴乡风,凝聚起文明乡魂。
从“旧村落”到“网红村”,美丽乡村的华丽转身
漫步黄庄村,青瓦白墙的农房错落有致,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岸边新修的步道成了村民散步的好去处。
变化始于人居环境整治。黄庄村积极争取300万元财政资金,全面启动“美化家园”风貌提升工程,焕新百余农家庭院,完成950户厨卫革命,打造李家湾人居环境示范大院与平安建设“六治”样板大院。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合力清理卫生死角120处,精心栽植上万余株向日葵、桃树、格桑花等花木。昔日的杂乱边角地,如今花影摇曳、绿意盎然,村庄处处推窗见绿、起步闻香。
“现在蚊蝇少了、空气好了,晚上还能在广场跳坝坝舞。”村民李阿姨笑着说。村里还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每月开展“最美庭院”评选,将环境整治纳入积分管理,形成“家家参与、户户争先”的氛围。
最让人称道的是村里的生态循环模式。黄庄村引进专业公司建设秸秆加工厂,将高粱、油菜等农作物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这套绿色循环系统不仅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还为农田提供了优质肥料,让村庄环境更加整洁优美。
如今,黄庄村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文旅旺、治理优、乡风淳、环境美的乡村振兴之路。村支书喻晓锋说得好:“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个重庆小村庄的故事,正在续写新的篇章。(通讯员 程雅琦 安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本网专稿
- 重庆全国首创食品标签AI巡检系统
- 人民网重庆7月17日电 (刘政宁、周小平)食品标签是食品生产者向消费者传递食品信息的重要载体,是消费者了解食品成分、特征等信息最直接的方式,事关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 7月16日,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发布消息,重庆在全国首创探索开发了“预包装食品标签AI巡检”应用,规范预包装食品标签标识,提前消除标签标识违法违规行为,充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