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外学子以多语种之桥贯通乡村振兴新图景

七月上旬,四川外国语大学“语寄城口,言传岚天”社会实践团赴城口县岚天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用外语架桥、以文化浸润、凭担当护航,在武陵山脉深处书写了一卷青春赋能乡村振兴的“绿色实践报告”。
多语课堂筑桥梁
在岚天乡体育馆,实践团打造“V小青”多语课堂,创新“语言+情境”教学模式,开设英语、法语、俄语、韩语四门语言课程,通过动画短片、歌曲学唱、情景对话等形式激发儿童学习兴趣。
团队成员通过“萝卜蹲”游戏为孩子们教授法语单词。卢力摄
准一年级学生王梓萌的多语手账上贴满了“太阳”“花朵”的韩语标签,她兴奋展示:“老师教我们唱韩语歌曲《阿里郎》,还帮我在本子上画了小熊图案。”
除了语言教学,团队每天还开展“课业辅导+体育拓展”陪伴活动,“升级版老狼几点了”等游戏,让汗水与笑声浸透操场。
从四语启蒙到体能拓展,外语学子以专业巧思搭建通往外界的“云梯”,让童稚目光穿越群山阻隔。
非遗传承显担当
“钱棍舞的精髓在于‘打、跳、转、翻’,大家注意手腕发力的节奏。”在岚天乡文化大礼堂,钱棍舞非遗传承人吴昌春手持红绸包裹的钱棍,向队员们示范基本动作。队员们跟随节奏挥动钱棍,木棍敲击地面的“哒哒”声与铜钱碰撞的“叮当”声此起彼伏。
“这根一米长的钱棍,藏着我们岚天人的精神气。”吴昌春停下动作,指着钱棍上的红绸说,“以前是红军用来宣传革命的工具,现在成了咱老百姓强身健体、传承文化的宝贝。”队员们一边学习动作,一边用手机记录,认真体会这项传统非遗的魅力。
实践团向吴昌春学习钱棍舞基本动作。卢力摄
城口非遗街市的腊肉展位前,一场直播悄然开启:“大家看,这是岚天乡的烟熏腊肉,采用传统工艺制作,肉质紧实……”镜头虽晃,青年声音却稳。
青春智慧献良策
“姚家院子的百年书塾要活化利用,能不能结合‘云旅游’打造乡村旅游体验点?”在岚天乡“岚色青春”论坛上,队员潘佳乐提出建议。现场,队员们与乡长周世东等10余名干部围坐交流乡村建设新路径。
此前三天,实践团走进姚家院子,走访调研岚天乡“百千万”文化工程(百年书塾文化、千年钱棍舞文化、万年火塘文化)。成员们围坐在柴火塘边,参与“火塘夜话”,听乡党委书记刘河东讲述古村变迁。此刻,青年智慧与基层治理在思维碰撞中交融共生。
“同学们提出的‘非遗+短视频’等建议很有新意。”周世东的肯定,让这群青年学子在心底烙下承诺:以语言之桥连接山海,以专业所长反哺乡土。
绿水青山映初心
7月10日下午,修岚路突发山体滑坡,40余名老年游客被困。实践团闻讯而动,主动加入由当地干部、党员群众组成的60余人救援队,协助转移旅客、搬运行李。“小姑娘,谢谢你帮我拿药箱,我这腿不好使。”68岁的游客张阿姨握紧队员王美力的手,眼里满是感激。经过一小时紧急救援,所有游客均安全转移至临时安置点。
这场高效温情的救援行动,既是校地协作服务地方的生动实践,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冲锋在前、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实践团与当地干部共同转移被困游客。王月摄
实践期间,团队还深入锅底凼原始森林,在徒步中感受岚天乡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和谐共生。来回6小时徒步旅程、2400米左右的海拔,队员们携手共进,在挑战自我中读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意义。
实践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岚天乡之行,川外青年充分发挥外语专长,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增长才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坚定信念。他们既见证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生动实践,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两山”理念的时代要求。(晏红霞、王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