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教育>>动态

从高竹新区到抗战遗址 校地协同点燃文明“星火”

2025年07月18日17:19 |
小字号

近日,重庆精神文明建设研究院“星火”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扬旗出征,以一场融合学术指导与行动誓师的启动仪式,在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式拉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序幕。为期4天的旅程中,团队通过实地调研、主题宣讲、送文化下乡等多元形式,在川渝大地上探索理论赋能基层、文明浸润乡村的生动路径。

解码“跨省共建”治理密码

理论调研赋能区域协同

首站直抵川渝高竹新区——全国首个跨省共建新区的“改革试验田”。服务队深入调研“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创新实践,剖析205家企业中80%来自重庆、90%产品为重庆配套的“2+1+1”产业协同逻辑,探寻28条“就高不就低”专项政策与警务中心“一套班子、两地力量”跨省服务模式背后的治理智慧。这不仅是经济学、管理学层面的观察,更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区域协调发展理论解读国家战略落地的鲜活案例。

“星火”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在川渝高竹新区参观调研。西南政法大学供图

“星火”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在川渝高竹新区参观调研。西南政法大学供图

走进四川诺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四川瑞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团队聚焦企业42项专利、4.7%研发投入占比背后的创新动能,以及2.3亿元产值背后的川渝协同优势,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微观实证。

调研中,服务队宣讲员以《清风护航新高竹、廉韵激荡双城春》为题,将“清廉建设”理论深度融入新区高质量发展叙事,完成了“理论调研—实践提炼—理论宣讲”的闭环预演,彰显重庆精神文明建设研究院“服务实践转化”的重要使命。

深耕乡风文明建设

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在渝北区木耳镇金刚村,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商爱玲与金刚村党总支副书记莫均翠为“星火”服务队授旗,标志着依托高校和研究院学术资源、扎根乡土实践的“校地协同”模式正式落地。

授旗仪式上,服务队以艺术(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融合土家文化)与理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共筑金刚村美好家园》宣讲)双轮驱动,将抽象的“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转化为村民可感可知的“乡风治理方法论”,引发强烈共鸣。随后,团队携手非遗传承人陈子霞开展“送非遗下乡”活动,指导村民制作面塑,让传统技艺成为激活乡村文化活力的“催化剂”。

在“全国文明村镇”广阳镇银湖村,服务队系统学习其“1+3+n”垃圾分类模式、“小手牵大手”家风传播活动及市级非遗龙舟赛等成熟经验。结合实地观察,队员们开展针对性宣讲,进一步明确“以村民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为乡风文明建设贡献青年智慧,体现了从“经验学习”到“本土化应用”的实践深化。

溯源历史文脉

筑牢精神根基

为赋予服务实践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支撑,服务队专程探访重庆规划展览馆、中国三峡博物馆及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

在重庆规划展览馆,成员们从“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的宏大叙事中,深刻体悟“文化安全是城市发展根基”的硬道理。三峡博物馆珍藏的巴渝青铜器与革命文物,无声诉说着“坚韧不拔”的巴渝精神内核,为服务队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历史参照。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的“沉浸式”学习成为此行精神淬炼的高地。从防空洞里坚持生产的战时工厂,到冒着炮火抢修铁路的工人;从请缨赴前线的川军将士,到捐钱捐物支援抗战的普通民众……一张张照片、一段段史实,生动诠释了重庆人民在民族危亡之际的“忠勇”担当与“愈炸愈强”的钢铁意志。这堂深刻的历史课,让师生们立志将这份从历史烽火中汲取的“信仰之光”与“奋进之力”,转化为在新时代广阔天地中勇担使命、服务基层的不竭动力。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三下乡”实践,是“星火”服务队将学术理论转化为基层服务方案、将厚重历史文脉有机融入当代乡风建设、将校地协同优势精准落地具体实践的成功探索。未来,“星火”服务队将持续深化校地协同机制,让这束源于高校、扎根基层的文明之“火”,在更广阔的土地上形成燎原之势。(晏红霞)

(责编:荚天宇、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