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教育

青春指节扣开五百年“永城吹打”传承密码

2025年07月22日19:14 |
小字号

为探寻非遗活态传承的当代路径,近日,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史韵”团队分两组深入綦江区永城镇中华村,专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城吹打”代表性传承人刘道荣、刘重辉叔侄。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揭开了这项始于明成化年间(1470年)的民间艺术,如何从巴蜀田埂走向世界舞台的传承密码。

刘重辉讲述传承故事。张淋摄

刘重辉讲述传承故事。张淋摄

从家族乐班到国际声浪

经刘道荣讲述,永城吹打历经500余年传承从未断流,作为中国西部最具代表性的山地吹打乐,其核心传承载体“刘家乐班”在明清时期服务于红白喜事、庙会祭祀等民俗仪轨,后逐渐转型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刘家老屋的荣誉墙前,历史在证书与照片中流淌:

1992年获文化部“繁荣奖”,成为西南山地吹打乐首个国家级认证;2005年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开幕式上,唢呐与电子乐创新融合震撼41国代表;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台唢呐的低音共鸣被纪录片《中国韵律》誉为“最具震撼力的民间乐器”;2017年与毛利艺术团共创《山海和鸣》,在悉尼歌剧院完成东西方对话。

刘道荣家中部分奖状陈列。李星汶摄

刘道荣家中部分奖状陈列。李星汶摄

如今,这门艺术已突破地域局限,形成“家族传承为根、校园教育为翼”的多元体系——既有四川、贵州、西藏等地的爱好者跨越山海求学,更有数百名中小学生通过课堂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

守正创新中的传承密码

面对传承困境,这位八旬老人选择多维度破壁:打破“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桎梏,广收门徒;编写系统教材进入中小学课堂,让数百名孩子触摸传统;创新演奏形式,融入现代编曲,吸引川黔藏爱好者跨省求学。

“年轻人爱流行乐,招生不易,”他坦言,又目光灼灼:“但只要我吹得动,就会一直教下去。”儿子刘重辉接过父亲的信念:“父辈的唢呐声是童年最鲜活的背景音,吃饭时、劳作时,甚至睡前故事里,都藏着吹打的韵律。传承它是我的使命!”

这种坚守在“史韵”团队成员看来,正是老手艺接得住时代地气的生动注脚。

一场保护传承的青春接力

如今,在綦江永城的乡间地头,在城市校园的课外活动中,清脆嘹亮的唢呐声时常响起。

访谈尾声,刘道荣即兴吹奏一曲。明快的旋律里,既有春耕时节的烟火气,又透着乡村振兴的蓬勃朝气。他期待大学生成为传播者:“你们懂新媒体、有新思路,相信你们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永城吹打、喜欢永城吹打。”

实践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对话不仅是一次非遗知识学习,更是一场精神传承,正如成员们在实践日志中所写:“年轻一代既要做传统艺术的倾听者,更要做主动的传播者。当永城吹打的唢呐声在国际舞台奏响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门技艺的绽放,更是文化自信在时代浪潮中的奔涌前行。”(晏红霞、罗田婷、李米亭)

(责编:荚天宇、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