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濯水镇探索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黔江区濯水镇紧扣“天理良心”诚信文化内核,通过非遗活态传承、业态创新升级、品牌节会引流等举措,探索出一条“文化赋能旅游、旅游反哺文化”的特色发展路径。
从静态展示到沉浸体验
在濯水古镇的石鸡坨土陶工坊,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沛良正手把手指导游客拉坯塑形;在不远处的古戏台上,后河古戏传承人龚继明带领戏班正在排练新编剧目《天理良心濯水人》,铿锵的唱腔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喝彩。
“我们将传统后河戏与现代元素结合,让这门古老艺术焕发新生。”龚继明介绍。
像这样的非遗展演,在濯水古镇已成常态。
近年来,濯水镇通过“基地+传承人+体验项目”三位一体模式,推动非遗从橱窗走向生活:
建强传承阵地:建成石鸡坨土陶、后河古戏等13个非遗工坊,其中“非遗市集”入选重庆市“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土陶传承人刘沛良不仅开设大师工作室,还被聘为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带动50余名村民就业。
创新活态体验:在古镇核心区打造“非遗一条街”,游客可参与土陶拉坯、西兰卡普编织等互动项目。今年端午期间,土家族苗族服饰旅拍项目供不应求,日均吸引超500人体验,带动周边商户增收20%。
IP化开发:石鸡坨土陶“对杯”入选重庆市外事礼品名录,《濯水绿豆粉》登上新华社《千城早餐》栏目。故里文创工作室开发的“濯水十景”明信片等产品,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目前,濯水镇拥有市区级非遗项目16项、传承人21名,数量居全区乡镇之首。
从观光游到深度游
每当夜幕降临,古镇广场上的篝火晚会就成为最受欢迎的“保留节目”。由当地群众自发组织的民俗表演队,今年已举办篝火晚会58场,累计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
“我们不要专业演员,就是要让游客感受到最原汁原味的土家风情。”表演队负责人介绍说。
“白天逛古镇,晚上住民宿,参加土家篝火晚会,清晨还能体验滑翔伞——濯水让我来了就不想走!”来自湖南的游客李女士感叹。
针对“过夜游”比例低的短板,濯水镇以“文旅+”为抓手,推动业态迭代升级:
“文旅+体育”:引入滑翔伞等户外体育项目,2025年“绿水青山”中国休闲运动挑战赛吸引全国3000余名选手参赛,直接拉动消费超800万元。
“文旅+夜经济”:发动群众和文艺爱好者参与,打造土家篝火晚会等夜间项目,五一期间民宿入住率达95%,均价较平日翻番。
“文旅+美食”:黔江鸡杂美食文化节带动周边餐馆日均营业额增长50%,非遗美食绿豆粉年销量超10万斤。
2025年,濯水镇新增精品民宿6家、特色商铺12个,滑翔伞项目运营在短时间内即收回成本。
从区域流量到全国声量
如何让“养在深闺”的古镇走向全国?黔江区的答案是“大活动+新媒体”双轮驱动:
节会引流:连续举办“中国第一鹊桥会”“鸡杂美食文化节”等IP活动,2025年累计吸引游客超60万人次。央视《小康中国·千城早餐》对濯水绿豆粉的报道,带动相关产品销量增长3倍。
全网营销:发动群众担任“濯水推荐官”,抖音话题、濯水非遗新玩法等播放量突破50万。退役军人创立的“故里文创”工作室,通过小红书推广文创产品,月均订单量猛增。
“未来,我们将持续推进旅游大镇、文化名镇建设,在保护好古镇千年文脉的同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濯水镇主要负责人表示,随着水上乐园体育竞技公园、花田停车场等项目的建成,濯水的文旅融合之路将越走越宽。 (谭登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本网专稿
- 第十届“创客中国”重庆市区域赛项目征集收官
- 人民网重庆8月1日电 (刘政宁、姚於)日前,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消息,第十届“创客中国”重庆市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创客中国重庆区域赛”)参赛项目征集阶段收官,共有662个高质量创新创业项目报名,较上届同比增长13.9%,创下赛事历史新高。 据了解,大赛自启动以来,组委会面向全市广泛征集项目,精心组织形成了浓厚参赛氛围。…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