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区县>>动态

全力推进城市现代化治理十大行动

九龙坡:治堵点、提品质、优路网 群众出行更舒心

2025年08月04日19:07 |
小字号

完成26个堵乱点治理项目;7 个社区实现停车规范管理;贯通4条“断头路”;城市路网日均运行速度达到37.2km/h,同比提升6.8%;建成城市道路总里程585公里;新增优化26条公交线路……去年11月以来,九龙坡区以城区缓堵促畅专项行动为抓手,疏好“堵”、建好“路”、用好“数”、管好“车”,提升城市运行效率,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

“小切口”推动“大治理” 堵点乱点畅通了

“如今,校园周边上下学不堵了,交通状况让人非常满意!”家住重庆育才中学附近的黄女士点赞道。这一变化,源于九龙坡区创建的“家校警城”协同治理联动构建综合体系:通过车道瘦身、设置临时停靠区、开通定制公交、组建护学岗、错峰上下学等“组合拳”,曾经的拥堵顽疾迎刃而解。

优化后的滩子口片区交通现状。曹鸣鸥摄

优化后的滩子口片区交通现状。曹鸣鸥摄

以育才中学为范本,全区43所学校周边信号灯配时方案优化升级,600余个“护学岗”、800余个“最小应急单元”守护平安上学路;91个“护校交通勤务岗”定点值守,16处“限时停车区”规范临时停靠,90余场“文明出行”宣传浸润人心。不仅如此,学校周边174盏路灯焕新、7095平方米人行道与车行道修缮,让每一段上学路都洒满安心。

九龙坡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聚焦老旧社区、老学校、老医院、老商圈“四老”区域,九龙坡区实施一批“投入小、见效快”的微改造:交通组织优化、停车管理升级、步行环境提升、公交设施完善……26个堵乱点治理项目落地见效,滩子口片区交通组织优化方案获评全国城市道路交通提效提质精品案例,育才中学周边治理正申报2025年度城市治理领域创新案例。

系统改造综合施治 道路品质提升了

“以前团结路坑坑洼洼,两边停满车,人和车挤在中间走;现在柏油路面平整宽阔,晚上路灯亮堂堂,我天天都要下楼散散步!”看着家门口的变化,民主村居民杨嬢嬢笑得合不拢嘴。

改造提升后的团结路。曹鸣鸥摄

改造提升后的团结路。曹鸣鸥摄

团结路品质提升工程,是九龙坡区道路系统改造的缩影。这段起于直港大道、止于南北大道桥下的道路,不仅完成6000平方米车行道、2100平方米人行道改造,还新建380米雨污水管网,新增78根照明灯杆,12处交通设施规范到位,同步解决了万象四路、珠江路至直港大道的交通梗阻,缓解了川外九龙附小周边早晚高峰拥堵。

万金路的蜕变同样令人欣喜:472米长的道路上,4262平方米车行道、3600平方米人行道焕然一新,640米雨水管网、1750米污水管道升级改造,960平方米口袋公园添绿增彩。

“城市道路综合整治并非简单的‘修路’,而是通过系统性改造,提升城市功能、民生体验与发展潜力。”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路面改造、车道拓宽、设施完善、科技赋能,一条条老路焕发新生,承载起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打通梗阻数字赋能 交通运行高效了

今年五一前,渝州路街道核心区域传来交通利好——歇台子隧道左右匝道正式通车,实现4条“断头路”的贯通,如今以“小工程”撬动区域交通格局升级,成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鲜活注脚。

目前,九龙坡正以该项目为样本,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交通堵点“微改造”行动,同步推进“道路+景观+民生”三位一体改造,持续刷新城市交通的循环效率。

随着城市路网的持续畅通,九龙坡进一步用好三大系统,强化数智赋能,让交通管理变得更“聪明”。其中,依托“中心城区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打造“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勤务运行模式;依托“渝畅停”智慧停车系统、区级智慧停车管理平台,实现全区车位统一运营、管理、支付;依托“智慧公交”系统,科学调研公交线路,优化站点布局。

如今,智慧交管、智慧停车、智慧公交等应用场景,在九龙坡勾勒出智慧城市的鲜活景象。

强化执法居民自治 停车管理规范了

垃圾收集站旁、院坝坡坎下……漫步在谢家湾街道文化一、二村,随处可见停车管理的妙招,一些利用率低的“边角余料”,都被改造成了停车位。

利用“边角余料”改造的便民停车位。曹鸣鸥摄

利用“边角余料”改造的便民停车位。曹鸣鸥摄

去年底,文化一、二村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完工后,许多居民直言:“城市更新让小区变美了,但停车乱象不解决,幸福感还是难以提升!”

为破解停车难题,社区党委组织党员骨干、网格员逐户走访,梳理出“车辆乱停影响出行”“外来车辆抢占车位”“缺乏规范管理导致纠纷”等核心诉求。社区召开党员大会通过引入三方公司实施规范管理的方案,成立“矛盾调解专班”化解部分居民“担心收费增加负担”“质疑资金流向”等疑虑,推动建立“三个一”机制促进停车管理常态长效,最终实现从“乱停乱放”到“有序共治”的转变。

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已梳理谢家湾鹅公岩社区、渝州路埝山苑社区、文化一二村等社区停车自治管理先进经验,面向老旧社区推广,推动‘一地创新、多地复用’。”(谭娟、曹鸣鸥)

(责编:秦洁、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