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担使命 只为江水绿如蓝
——重庆践行长江大保护的绿色实践

长江入渝第一岛中坝岛水域,成为多种优质名贵鱼类的最适生境。(本报资料图片)(重庆市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长江一脉,壮美浩荡。
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更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注长江生态环境,多次赴长江沿线省市考察调研,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掌舵领航,擘画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蓝图。
长江横贯重庆全境,流程691千米,占长江总里程的10.8%。长江孕育了这片土地千年的文明脉络,也滋养着3400万巴渝儿女。江河安澜则家国兴盛,长江的生态底色,从来都是重庆发展的生命线。
大笔如椽,绘就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画卷。
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优良,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2年达到100%,长江鲟、江豚相继重现江面……重庆的探索不仅印证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实践伟力,更以积极成效回答了“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核心命题,在巴渝大地上谱写了一曲“只为江水绿如蓝”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壮歌。
理念重塑
从“发展困惑”到“生态觉醒”的思维变革
“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
白露时节,长江江津段,江面薄雾氤氲。53岁的刘鸿驾驶护渔船,巡视着每一片水域。这位曾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如今是江津区鸿鹄护渔志愿队的队长。队中多数成员与他一样,完成了从“向长江索取”到“为长江守护”的身份蜕变。
在刘鸿的童年记忆里,长江是渔民“取之不尽的粮仓”。转折始于2000年后。江面上的电鱼船多了起来,更令人忧心的是,电捕的鱼虾流入沿岸餐饮船。这些餐饮船大多没有污水处理系统,油污、污水直排江中。旺盛的市场需求又吸引更多经营者无序涌入,形成“电捕—污染—需求扩张”的恶性循环。
这并非长江独有的困境。彼时的重庆,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是继续走“以环境换增长”的老路,还是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
昔日的长江之痛,是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生态代价。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保护长江,势在必行!
从2016年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开门见山,到2018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刹住无序开发”的语重心长;
从2019年要求重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殷切期望,到2024年“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战略擘画……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仅是政治号令,更是重庆破解“生态脆弱性与发展紧迫性”矛盾的根本遵循。
理念的变革,是最深层的变革;思想的觉醒,是最根本的觉醒。
重庆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不是发展的对立面,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前置条件;绿水青山不是经济的负担,而是最稀缺的战略资源。
这份觉醒,源于对发展规律的洞察——当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剧,“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早已走不通;
源于对民生需求的回应——市民推窗能否见绿、出门能否亲水,直接关乎“美好生活需要”的成色;
更源于对时代责任的担当——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守门员”,守护一江碧水,既是对国家战略的践行,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正是这份思想共识,让“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从理念转化为行动,融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重庆踏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铿锵足音。
实践攻坚
从“十年禁渔”到“系统修复”的生态守护
“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
生态保护没有捷径,唯有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直面问题,以滴水穿石的韧劲久久为功,才能变生态赤字为绿色基底。
长江禁渔的“十年之约”,是这场保卫战的关键一役。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禁渔实施5年来,长江干流监测鱼类较禁捕前增加58种,鱼类资源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嘉陵江也多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江豚逐浪、鲟鱼跃水”的场景,重新回到重庆人的视野中。
禁渔的实践,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当人类主动退出对自然的过度索取,江河便会展现出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如今的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这份成果背后,是短期利益的让渡,更是长期生态红利的积累——不仅是物种的回归,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长江生态保护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从流域系统性和生态整体性出发,统筹推进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重庆以“山为骨、水为脉,林田湖草为肌体”,将重点水域岸线、饮用水源地,以及三峡库区消落区、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敏感区域划入保护红线,一场覆盖全域的系统修复工程就此展开。
——在“护山”上,重庆大力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累计造林19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20年的52.5%跃升至现在的55.07%,跻身全国前十。
——在“治水”上,重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1.83万名河长用脚步丈量每一条河流、每一段岸线。2024年,各级河长累计巡河90.2万人次,处置各类涉水问题7.1万余个,织密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水体保护网。同时,攻坚三峡库区消落带治理、次级河流污染,让长江、嘉陵江、乌江的水质持续向好。
——在“治城”“治乡”上,重庆锚定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目标,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九治”攻坚,将生态修复融入城乡发展每一个细节。
当铜锣山的废弃矿坑化作湖光山色的矿山公园,当梁平湿地迎来成群鹭鸟翩跹,当城市里的口袋公园、社区绿地越来越多,“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常态——这些变化,不是偶然的风景,而是重庆持续推进生态保护的必然结果。
生态保护从来不是孤立的“治污”,而是系统的“修复”。重庆的实践证明:唯有将山水林田湖草沙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才能让生态修复真正落地见效,让绿水青山成为永续发展的底气。
价值转化
从“生态颜值”到“经济价值”的路径打通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大的发展,而是要立下生态优先的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绿水青山不仅是生态财富,更是经济财富,关键在于如何打通“转化”通道。
重庆的探索,正是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这一主渠道,让绿水青山的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价值,以创新实践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命题。
地处重庆东南部、长江上游最大干流乌江之畔的武隆,持续深耕乌江“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不断优化“两带多廊多绿核”的生态安全格局。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武隆打造了天坑寨子、懒坝国际艺术度假区等特色生态旅游项目,成功创建全国森林生态休闲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生态优势带来了产业红利:2024年,武隆全区旅游收入达231亿元,文化和旅游产业增速位列全市第一。更可贵的是,武隆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产生的收益,持续投入到生态保护和修复中,形成“保护—开发—再保护”的良性循环。
制度创新,是生态价值转化的“保障网”。
重庆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走在全国前列。2018年,率先实现市内补偿机制全覆盖;2021年,与四川率先建立长江干流跨省市补偿机制;2024年,全面签署渝鄂、渝黔、川渝补偿协议,率先实现与上下游省市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补偿机制全覆盖,构建起多层次的生态价值实现机制。
例如,在与贵州省签署的乌江流域补偿协议中,双方将“总磷”设为核心补偿指标,以总磷年均值0.05mg/L为限实施双向补偿。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破解了“上游保护、下游受益”的利益困境,让生态保护从“单边责任”变成“共同行动”,为全国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提供了有益经验。
长江万里东逝水,生态答卷永流传。守护江水绿如蓝,需要“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需要“逢山开路”的闯劲,更需要“系统治理”的智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重庆的长江生态保护之路,印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当城市臭水塘变成湿地公园、雪宝山深处崖柏“重生”、三峡库区消落带长出“水上森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生态的修复,更是文明的转型——从征服自然到敬畏自然,从索取自然到回馈自然,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题中之义。
长江潮涌,青山为证;巴渝大地,绿满人间。重庆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步伐不会停歇,这份“只为江水绿如蓝”的坚持,终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出更加恢宏的绿色篇章。(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颜安 重庆瞭望 郑钰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