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52年光阴守护婆婆 唐昌琼演绎人间真情

唐昌琼是重庆市梁平区屏锦镇竹海村村民,52年来,唐昌琼用“把婆婆当亲娘”的坚守,不仅让即将满109岁的陆秀珍成为梁平区最长寿老人,更用点滴行动将“孝老爱亲”打造成当地最动人的风景,为新时代家庭美德写下生动注脚。
一句承诺 五十二年风雨相随
在梁平百里竹海深处的一座青瓦小院中,75岁的唐昌琼正熟练地为婆婆陆秀珍更换床褥。她麻利地铺平软垫,转身端来温热的牛奶,凑到耳边柔声哄道:“慢慢喝,莫呛到了。”
1973年,23岁的唐昌琼初入陈家,了解到婆婆陆秀珍一生的艰辛:43岁守寡后,独自将三个儿子拉扯成人,为两个儿子操办婚事后家徒四壁,她既敬重又心疼。新婚时,她向老人郑重承诺:“往后我就是您的幺妹儿,这辈子绝不让您受半分委屈!”
这句承诺,成了她此后半生的坚守。2013年,陆秀珍双目失明,唐昌琼与寡言的丈夫共同承担起日常照料重任,她成了婆婆的“眼睛”;2024年正月,婆婆不慎跌倒,头上肿起“大包”,她又化身“专职护工”,在婆婆床边支起小床,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护理,“大包”逐渐消退。
多年来,唐昌琼每天清晨5:30,她准时烧好温水,待婆婆醒来后为其洗脸、梳头、擦身,再喂上第一口水;去镇上赶集前,她总会仔细列出“婆婆心愿单”,将卤豆干、葡萄、梨子等婆婆爱吃的食物一一备齐;为预防婆婆长褥疮,她用艾草煮水为婆婆泡脚,再从尾椎到肩颈轻轻按摩。中秋前夕,梁平区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曾晓宇带队上门体检,检查后表示:“老人重要脏器功能维持在相对稳定且良好的超高龄水平,这极为难得。”他由衷赞叹:“这真是用爱心创造的生命奇迹!”
十载“三步法” 焐热百岁“老小孩”
陆秀珍性格刚强,年岁渐长后,难免像个“老小孩”般闹脾气。有一回,仅仅因为饭菜稍凉,老人便赌气“绝食”。面对此景,唐昌琼却没有丝毫急躁,而是摸索出一套“三步安抚法”:先轻声细语地温言认错,接着把饭菜回锅重新加热,最后还特意添上一道老人爱吃的菜。当她端着柴火煨制的瓦罐肉回到婆婆身边,俯身轻声哄道:“婆婆,温度刚好,还加了朒朒(方言,指肉)。”婆婆听闻,顿时转怒为喜。
2018年,唐昌琼患上了严重的骨质增生,疼得直不起腰。村民劝她:“把老人送养老院吧,您也能松口气。”后来儿子接她去城里看病,她最多停留两小时就急着往家赶:“婆婆在家,我不放心!”52年来,她去得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医院,总共只去过三次。
对自己,唐昌琼“吝啬”到了极点:多年未添一件新衣,儿子送的电开水壶也被束之高阁;可对婆婆,她却格外“大方”——买牛奶、水果,炖软烂的肉、蒸适口的扣肉,为老人精心准备“专属餐”。
五代同心 孝润百里竹海
唐昌琼有一手好手艺,能用稻草灰制作红苕凉粉、酿制麦子酱,做出的吃食透着地道的农家香。同组邻居、竹海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杨志翠说:“我刚嫁到竹海那会儿,最先尝到的就是昌琼表婶娘做的凉粉,又滑又筋道,味道特别正。她常跟我们说‘孝心能传染’,如今我们村不管哪家有老人,大家都学着她的样子,把老人照料得妥妥帖帖的。”
在唐昌琼的言传身教下,孝善家风在家族中代代相传。两位儿媳常主动回村,细心为奶奶擦身、修剪指甲;城里的侄儿侄媳也总惦记着老家,每次返乡定会捎上老人爱吃的软糕、酥糖;在外工作的孙子,每周都要和祖祖通一次电话询问:“祖祖今天乖不乖?有没有好好吃饭呀?”每逢大年初一,五世同堂的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伴着欢声笑语,简陋的院落里,却盈满融融暖意。
陆秀珍早年曾为数百名婴儿接生,还凭借中草药为乡亲们义诊济困,如今这份“仁心”被唐昌琼的“孝心”接力传承。据镇里统计,在仅2400多人口的竹海村,80岁以上老人已达57人,90岁以上老人增至13人,全村老人褥疮发生率始终保持“零”记录,成为远近闻名的“长寿村”。(任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