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届中国(重庆)国际火锅产业博览会圆满落幕
从山城烟火到全球餐桌 重庆以产业之力加快打造“世界火锅之都”
10月17日,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人声鼎沸,12万平方米的展会现场香飘四溢。第10届中国(重庆)国际火锅产业博览会在此启幕,超2000家企业携6万余款产品参展,从非遗底料到智能设备,从本土食材到全球尖货,一幅火锅产业的立体画卷徐徐展开。这场持续三天的行业盛会,不仅是重庆火锅产业活力的集中亮相,更是这座城市向“世界火锅之都”迈进的生动注脚。
生态筑基 从单店烟火到千亿产业集群
重庆火锅的蓬勃,植根于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走进博览会八大展馆,食材区的鲜毛肚在冰盘上舒展,底料区的牛油香气穿透力十足,设备区的智能煮锅自动控温,供应链区的冷链方案涵盖全球配送——从上游种植养殖到下游餐饮服务,从生产加工到文创体验,一条完整的火锅产业链在此清晰呈现。
“以前开店要跑遍西南找食材,现在在重庆就能实现一站式采购。”来自西安的采购商王先生指着满满当当的订单感慨。这种便利背后,是重庆火锅产业数十年的积淀,从上游供给到下游服务的全链条产业生态,实现了从单店经营到千亿级产业集群的质变。依托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重庆已培育出多个火锅食材特色产业带:江津的花椒、石柱的辣椒、武隆的高山蔬菜构成“锅底三宝”,成为火锅餐桌的经典搭配,更通过标准化生产走向全国市场。

第10届中国(重庆)国际火锅产业博览会现场。邹乐 摄
产业集群的壮大催生了千亿级市场。重庆市委、市政府把加快火锅产业高质发展作为推进经济增长、助力乡村振兴、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出台了火锅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编制了火锅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促进火锅产业发展条例,出台了支持火锅产业发展黄金11条,催生了万家企业万家店,推动品牌出彩出海。
据重庆市火锅产业协会数据,重庆火锅企业已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重庆火锅企业近2万家,火锅门店近4万家,在全国50多万家火锅门店中,重庆火锅近20万家,在全球50多个国家、200多个地区都有重庆火锅。
“重庆火锅,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重庆市火锅产业协会会长陈国华表示,本次博览会将推动火锅企业链资源、链产业、链世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博览会期间举办的第八届火锅爆品食材优选会、第五届国际火锅采购大会,作为历年的重点供需对接活动,为食材采供双方、招商加盟提供了精准匹配的平台,来自多个国家的采购商现场签约,印证了重庆火锅产业链的全球吸引力。这种“核心食材本土化、配套产业集群化、产品供给全球化”的发展模式,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破圈 传统味道的现代演绎
在重庆火锅产业的发展版图中,“守正创新”是不变的基因。博览会现场,“火锅+甜品”的跨界组合吸引年轻消费者驻足,第三届火锅甜品潮饮大赛上,醪糟冰汤圆搭配芝士奶盖等创意作品屡获好评;首设的重庆串串香专区内,牛香阁、喜巴蜀、何王氏、怒火八零、九街淑芬等串串香品牌,将细分品类推向产业化的前沿,丰富了火锅产业的产品矩阵。

第10届中国(重庆)国际火锅产业博览会现场。邹乐 摄
数字化转型正在重塑火锅产业的运营逻辑。“以前靠经验控火候,现在有了智能系统,每锅底料的炒制温度误差不超过1℃。”某底料企业负责人展示的数字化生产线监控屏上,原料配比、炒制时间等数据实时更新。更值得关注的是“云上博览会”的打造——“百万红人嗨购直播”在展会现场同步开启,抖音电商主播、淘宝主播、三农达人等主播们不仅进行现场带货直播,还深入展会各个角落,以场景化直播打造“云上博览会”。观众足不出户就能“云逛展”,还能直接下单采购火锅食材和地方特产,成功实现“线下展会引流、线上渠道变现”。

2025中国火锅产业创新大会。主办方供图
产业创新离不开思想引领。以“动态平衡”为主题的2025中国火锅产业创新大会上,刘一手、大龙燚等30余家企业大咖齐聚,探讨行业发展新路径。“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让老味道适应新需求。”成为共识。从推出“微微辣”锅底适配不同口味,到开发便携火锅满足居家消费,重庆火锅正以灵活的创新姿态,持续拓展市场空间。
全球布局 重庆味道的世界表达
在北室外展区,超级大火锅“重庆火锅天下宴”领衔德庄、刘一手、小天鹅、巴将军等火锅品牌,再次上演“百桌同开,千人共品”的震撼场面。现场人潮涌动,来自法国、俄罗斯的游客手持筷子细细品味。这一幕,正是重庆火锅走向世界的缩影。全球数百亿美元的火锅市场中,正不断增加“重庆元素”。

游客同烫“火锅天下宴”。邹乐 摄
出海之路,亦是本土化创新之路。重庆火锅的全球化,并非简单的“品牌输出”,而是通过本土化运营+全球化供应链的双重支撑,将“重庆味道”转化为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世界味道”。
朱光玉火锅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直营店,用93天完成筹建,更根据当地聚会需求设置KTV包间,成为网红打卡地;德庄火锅在产品方面通过口味开发、辣度国际化传播、产品设计去作本土化调整,逐步打开海外市场;刘一手火锅针对欧洲、中东等区域国外客群(对火锅陌生的新客),定制纸质菜单上有引导指示步骤,教大家如何吃火锅。考虑到外籍服务员、厨房员工不认识中文,在菜单设计上,做组合设计:照片+代码+名称(中文+当地语言)。“真正的出海不是简单复制,而是带着火锅文化做本地化表达。”刘一手集团董事长刘梅的分享,道出了重庆火锅的出海智慧。
强大的供应链与数字化支撑,是全球布局的关键底气。中国的智能送餐车、收餐车因适配海外高人工成本需求,成为海外门店的“刚需设备”;苕粉等特色食材通过国际合规认证,源源不断走出国门,保障了海外门店的产品品质与风味一致性。某科技企业搭建的全球运营系统,已覆盖35个国家,实现“大脑在中国,毛细血管在全球”的实时管控,可远程监控海外门店的运营数据,及时调整策略。弗若斯特沙利文合伙人张葛建指出,中国国力提升带动的文化输出,为重庆火锅出海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文化铸魂 城市名片的鲜活传承
火锅之于重庆,早已超越美食范畴,成为城市文化的鲜活载体。重庆火锅产业的发展,始终以文化传承为内核、政策保障为支撑、社会责任为底色,实现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民生改善的深度融合。
文化传承在产业发展中处处体现。博览会期间举办的火锅文创宴大赛上,选手们以洪崖洞、解放碑等红地标为灵感设计火锅摆盘,将山水之城的韵味融入餐桌;非遗技艺展示区,手工炒制底料的传承人现场演示,让游客直观感受“一瓢牛油香,百年老味道”的匠心,推动火锅文化从“味觉体验”延伸至“视觉与文化体验”。
政策保障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近期,重庆出台《重庆市火锅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涵盖产业规划布局、基地建设、流通体系建设、市场主体培育、品牌建设、产业支持政策等29条内容。从顶层设计上为火锅产业提供制度保障,不仅有助于规范行业发展、提升产业集中度,更能推动“世界火锅之都”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落地。
社会责任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底色。重庆火锅企业始终践行社会责任,从带动上游食材种植养殖农户增收,到为社区提供就业岗位;从社区老店坚守民生价格,到连锁品牌携手出海,重庆火锅不仅串联起产业链上下游的经济价值,更联结起民生福祉与城市发展。2024年重庆火锅市场规模825亿元,全产业链产值3400亿元,占重庆GDP11.6%的份额,解决就业人员100万。
10月19日,展会落下帷幕,但重庆火锅产业的发展脚步从未停歇。从全链条产业生态的持续完善,到技术与模式的不断创新;从本土市场的深耕细作,到全球版图的稳步拓展;从文化传承的深度赋能,到政策与责任的坚实支撑,重庆正以火锅为媒,书写着产业升级与文化输出的双重答卷。当滚烫的锅底再次沸腾,这缕来自重庆的烟火气,正成为世界读懂中国味道、中国产业力量的重要密码。(潘珍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