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动物园何以成为城市新IP?

十月二十日,重庆动物园,游客在“虫动市集”选购文创产品。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10月19日清晨六时许,天空飘着细雨,重庆动物园门口,“猫粉”们已排起长队。
有背着相机的自媒体博主,有牵着孩子的父母,还有专程从北京、广州赶来的外地游客。他们都在等待一个熟悉的身影:顶流大熊猫“渝爱”,在历经百余天的治疗与休养后,在这一天正式回归。
“终于又能见到‘渝爱’了!我上次来时它还在休养,今天特意赶过来。”一位穿着熊猫连帽衫的姑娘兴奋地说。她手里攥着之前买的“虫动”限定冰箱贴,背包上挂满了熊猫挂件。
园区内的“虫动市集”人声鼎沸,围巾、钥匙扣、T恤、玩偶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
雨中的重逢、热闹的市集……是这座70年历史的老牌公园变身城市新IP的生动展现。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动物园,而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动物IP乐园”,正以看得见的更新实践,诠释重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治理智慧。
设施设备升级改造
让动物住得舒心
重庆动物园,原名西区公园,1955年建成对外开放。70年来,它从一座功能单一的动物展示园,悄然蜕变为集动物保护、科学研究、科普宣传和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动物园、城市文化地标。
“保障动物福利是根本。它们状态好,游客才愿意来,IP才有生命力。”重庆动物园管理处副处长唐和说。变化始于细节。作为大熊猫最多的动物园,2022年,重庆动物园对熊猫馆进行了改扩建,场馆面积大大增加,外场重建了假山、水池、草坪等,可满足更多的大熊猫展示给公众。
今年7月,重庆动物园又对大熊猫馆上馆区域进行了改造,10月初改造完成,内笼舍原有的锈蚀钢结构换成了不锈钢,地面铺装地砖,笼舍内部加装新风系统、中央空调、除湿机等,完善内外监控设施。
动物福利的提升肉眼可见。沿着蜿蜒的步道前行,鸟类展示区的工人正铺设外围景观道路。“以前看鸟隔着密网,现在玻璃幕墙通透得像没屏障。”重庆动物园基建科负责人张文瀚指着快要完工的场地说,今后鸟类展示区场馆的面积扩大,场馆数量增加,分为上展区和下展区,以前锈蚀、潮湿、老旧的老笼舍已升级改造为新的笼舍。
据介绍,目前重庆动物园雨污分流管网项目完成90%以上,预计11月完工;鸟类展示区改造工程完成90%以上,预计今年底完工。同时,园区已完成熊猫馆临时笼舍、狼馆、综合兽笼等10余个馆舍改造与丰容,河马馆改造、涉禽馆改造等10余个品质提升项目正按计划推进。
从熊猫到“虫动”
IP运营玩出新花样
“渝可”“渝爱”“莽灿灿”“奇颖”……这些大熊猫的名字在社交媒体上热度不减。它们的每一个生日、每一次“出道”,都成为动物园与游客之间的情感纽带。
“我们做过大熊猫的生日会、幼仔百天见面会等,在各种节假日也有不同的庆祝活动。游客不只是来看动物,更是来看‘朋友’。”重庆动物园科教科负责人说。
而真正让“虫动”IP走向全国的是文创。“虫动市集”从2023年国庆起步,如今文创店已有近200个品类,销售火爆。
“有大熊猫、小熊猫、长颈鹿、华南虎等IP的文创产品,包括玩偶、围巾、冰箱贴、T恤等,都是根据游客反馈设计的。”文创店工作人员指着货架说,接下来还要打通线上渠道,让外地游客也能买到。
跨界合作让IP走得更远。重庆动物园与霸王茶姬、沁园等知名品牌联名开展“渝见萌友·自在常乐”“萌友齐相聚·中秋爱满园”等主题联名活动,助力动物丰容,携手野生动物保护,提升品牌影响力。
建园70周年“虫动市集”全国巡展,已在成都、武汉、上海等城市开展巡展,深受欢迎。此外,重庆动物园还将与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西宁野生动物园等一起在广州动物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文创展卖活动,携手共创动物园文创发展。
科普科研双发力
老公园变“幸福空间”
走在园区内,沥青路面平整宽阔,许多住在附近的市民每天早上都会到动物园来散步、锻炼身体。
“现在逛园太方便了!”家住附近的张阿姨带着小孩坐进“熊猫遛娃”童车,车斗里放着刚买的文创产品。
记者了解到,园区把闲置童车升级成带储物功能的新款,在熊猫馆附近新增了小吃铺,人工湖边新开了鹈鹕餐厅,还能坐在“虫动咖啡”里边喝咖啡边看大熊猫。
基础设施的更新也藏着巧思。动物造型的直饮机分布在园区各处,按压出水时会发出“吱吱”的叫声;卫生间新增了母婴室和临时蹲位,路面换成防滑地砖,连休闲座椅都加了靠垫。
数据见证变化:2023年接待游客702万人次,2024年增至850万人次,刚过去的国庆假期迎来53万人次。
从1955年的西区公园,到如今的城市IP,这里既保留着“历史名园”的底蕴,更生长着“人民城市”的活力。
他们既来看动物,也来看花。春花展共展出花卉19万余株,四季更替的花卉,让动物园成为“常看常新”的城市花园。
他们既来散步,也来消费。文创、餐饮、市集,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他们既来游玩,也来学习。在智慧导览系统前,游客扫码即可收听动植物科普。该系统上线40天,使用量超10万次。
变化背后是扎实的科研支撑。重庆动物园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博士后工作站等成为技术引擎,全力开展野生动物繁育保护科技攻关。今年上半年,成功繁育白颊长臂猿、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物30种200余只,其中利氏蕉鹃人工育雏成果显著;交流引进小熊猫、黑白疣猴等珍稀野生动物13种82只,并首次引入美洲红鹮;累计救护动物48种百余只,放归10种13只。
动物园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也应当是城市发展的参与者。从1955年到2025年,从“西区公园”到“虫动IP”,这座老牌公园用一场自我革新,书写了属于一座超大城市的文化更新样本。(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杨铌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本网专稿
- 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防空洞在渝开放
- 人民网重庆10月20日电 (刘政宁、周小平)20日,重庆大学防空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该校A校区举行。这座深藏于校园内的防空洞群,始建于1937年,历经“三线建设”时期及20世纪80年代的多次修缮,总面积达1.4万余平方米,是目前全国高校中修建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的防空洞。…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