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点亮书香路 渝中区探索青少年阅读新生态
在走廊的智慧书柜前随手借阅,通过AI助手获得个性化书单,与作家在线共读共创……这些场景正成为渝中区青少年阅读的新常态。
11月 20日,“数智赋能·书香筑梦”渝中区深化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暨科技赋能阅读创新工程研讨会在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解放碑校区)举行。各界代表共同探讨如何以科技之力,描绘渝中区青少年阅读行动的创新图景与未来路径。

活动现场。唐文蕤摄
从环境改造到范式构建
夯实书香育人根基
研讨会上,一份渝中区青少年读书行动的成果答卷清晰呈现。
近年来,全区高位推动“书香渝中”建设,打造“学段有机衔接,品牌创建引领,激励机制健全,阅读氛围浓厚,服务全面育人”的渝中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范式。
全区不仅完成64所校园阅读环境改造,更新藏书超5万册,更在课程建设上深耕,研发了81个读书课程,其中13节获评市级精品课。并利用“曾家岩、虎头岩、红岩村”三岩红色资源,年均开展200余场“读行”活动,让青少年在“行走的阅读”中,将书本知识与脚下城市的历史文脉深度融合。

渝中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区教委副主任杨斌发言。唐文蕤摄
渝中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区教委副主任杨斌表示,下一步,将扎实实施书香校园规范建设行动、阅读资源优化培育行动、阅读素养培育进阶行动、数智阅读生态重构行动、阅读成果展示转化行动等五大行动,持续完善覆盖各学段的阅读服务体系,持续培育读书行动示范学校、班级和师生典型,着力打造具有渝中辨识度和全国影响力的青少年学生读书品牌。
从单点推进到多方协同
汇聚优质阅读资源
会议的另一个重头戏是资源的整合与联动。现场,“青少年学生阅读资源优化工程”正式启动,致力于构建一个覆盖全域、资源丰富、机制顺畅、充满内生活力的青少年学生阅读服务新体系。
重庆市青少年作家协会、重庆市少年宫、重庆新华书店有限公司重庆书城、渝中区图书馆、渝中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成为该工程首批成员单位。
同时,渝中区临江路小学等三所学校被授予“阅读与写作基地校”,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成为重庆市青少年学生阅读示范点,标志着校、馆、社、企协同推进阅读的机制迈出实质性一步。

授牌仪式。唐文蕤摄
重庆市青少年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邓晓娟现场发布了“与作家共读共创”公益计划。“我们每季度将邀请一位知名作家作为‘领读人’,发布主题书单,并亲自解读。”邓晓娟介绍,该计划还将鼓励学生提笔创作,优秀作品有望获得作家点评并在主流媒体平台发表,旨在打造“阅读—思考—创作—发表”的完整链条,真正激发孩子的文学潜能。
从传统阅读到智慧赋能
拓展阅读体验边界
当阅读遇上前沿科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四所学校的分享提供了生动答案。
在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智慧书柜和数字阅读屏如同“知识便利店”,散布在走廊与休息区,学生课间十分钟就能扫码借书。同时,AI阅读助手能为每个学生建立个性化档案,精准推荐书目,并跟踪阅读数据生成诊断报告,实现从“泛读”到“精读”的跨越。
天地人和街小学则致力于让AI“懂儿童”。该校分享了如何通过AI在课前了解学生、课中差异化提问、课后提供成长支持,让技术不再是冰冷工具,而成为懂孩子的阅读伙伴。
重庆市巴蜀中学在深厚书香底蕴基础上,直面科技融合的短板,并规划了构建智能阅读空间、打造统一数字平台等突破路径。中华路小学则在图书馆打造了特色功能分区的“未空间”,并引入AI心理阅读一体机,实现“读心与读书”的融合。
从工具利用到人文回归
把准科技赋能方向
在圆桌沙龙环节,专家学者与学校代表围绕“科技赋能阅读:实践与边界”的主题展开思想碰撞。

圆桌沙龙。唐文蕤摄
西南大学教授秦红雨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培养的阅读兴趣在更高学段出现断裂的问题,提出AI时代的阅读应强化“三个维度”:重视文化经典阅读;强化阅读过程本身;培养优质阅读习惯,警惕碎片化、娱乐化阅读侵蚀,培养终身阅读者。
重庆市求精中学、复旦中学、人民小学的相关代表也分享了各自见解。其共识在于:科技是手段,育人是目的。科技应用应重在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引导深思,要警惕过度依赖导致的情感温度缺失与思维浅表化。最终,所有技术的指向应是回归“人”本身,守护阅读带来的心灵滋养与独立思考能力。(晏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