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光小學:“1+3”課后服務助推“雙減”落地

人民網重慶9月22日電 “睡蓮是不是蓮?”“睡蓮為什麼要晚上睡覺白天開放?”“是不是帶有蓮的都是屬於蓮科?”下午4時30分,在兩江新區重光小學(以下簡稱“重光小學”),老師正在以“蓮”為主題,帶領學生開展兒童社會化學習。
這是重光小學開展課后服務的場景。面對“雙減”后的第一學期,學校結合實際推出“1+3”課后服務,豐富學生在校課程,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讓教育回歸學校、回歸課堂。
重光小學校長李斌。向詩佳攝
“‘1+3’課后服務,‘1’指的是課后服務第一時段的‘作業輔導’,‘3’是指課后服務第二時段的‘三類課程’。”據重光小學校長李斌介紹,學校安排了兒童閱讀課程、物象課程、社團課程三類課程,並對作業輔導提出精准設計、精心輔導、精准評價三個要求。
其中,為實現閱讀課程化,重光小學老師楊榮霞帶領團隊進行課程研發,所有老師加入課程設計、開發、實施過程中,選擇符合每個階段兒童年齡特征的書籍,並根據不同時段制定相關的閱讀主題。
“比如一年級九月的閱讀主題是‘上學’,第一周閱讀的書目是《小阿力的大學校》,引導學生做好入學的准備﹔第二周閱讀的是《和甘伯伯去游河》,引導學生遵守課堂紀律﹔第三周的閱讀《同桌的阿達》,引導學生學會交朋友﹔第四周的閱讀《洛克的閱讀課》,引導學生熱愛學習。”李斌表示,兒童閱讀課程以“思辨”貫穿始終,讓兒童在閱讀中辯証看待自己、他人和社會,從而獲得與自我、他人、社會和諧相處的認知。“可以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成長史。”
學生在圖書館內。重光小學供圖
物象課程方面,重光小學以學生為中心,圍繞核心問題進行探究,通過“兒童社會化學習”,對學生進行中華文化啟蒙教育,將學生與故鄉、世界緊緊聯系在一起。針對低年級學生,重光小學選擇了有關自然的物象,如重慶本地的動、植物﹔針對中年級學生,選擇關於城市的物象,如重慶的朝天門、解放碑等地標建筑﹔針對高年級學生,選擇人文類的物象,如合川釣魚城、大足石刻等歷史古跡。
老師帶領孩子了解杜鵑花。重光小學供圖
上學期,重光小學全校師生圍繞“黃桷樹”開展了物象課程學習,從植物學角度了解黃桷樹栽種、生長,探究樹與城市的聯結,回憶重光80多年建校歷史。通過在城市尋找黃桷樹的蹤影、走進照母山植物園聆聽專家講解、聽老校長講述著重光人的故事等一系列活動,拓展學生學習的時空,打開學生的認知世界,激發學生探索的熱情。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重慶這座母城的精神--堅韌、堅強、不屈不撓。
目前,重光小學一、二年級共有17個班,每個班都選擇了一種本地植物進行研究。其中,物象是桂花的二年級一班(桂花班),在對桂花全面了解和學習基礎上,聯結中國二十四節氣--八月十五中秋節,圍繞桂花制作各種創意食品,會展演出與桂花相關的戲劇、舞蹈、詩詞誦等等。李斌表示:“通過對植物的課程學習,學校重點培養了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學生在課堂中運用苔蘚制作盆景。向詩佳攝
值得一提的是,重光小學在傳統社團課程上進行了升級升維,共開設26門課程,學生可結合自己興趣特長進行選擇。其中,書法課除了教會學生書寫外,還讓學生了解漢字背后的故事、古人造字的歷史﹔籃球課上,除了教授運球、投籃等技能,老師還會帶領學生觀看一場籃球賽,感受籃球比賽的氛圍,讓孩子們明白籃球的團隊精神,懂得如何去欣賞籃球比賽……“高質量的課程設計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效率,我們也會邀請專家和家長共同開發實施部分課程。”李斌說道。
學生在棒球課堂上。重光小學供圖
未來,重光小學將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核心,進一步提升課后服務質量,要求全校老師加強研究、學習,真正把“雙減”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做到“減負不減質”。(胡虹、曾英豪、向詩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五一"假期重慶A級旅游景區接待游客684.9萬人次
- “五一”假期市民在南濱路觀看演出。郭旭攝 人民網重慶5月5日電 (記者馮文彥)“五一”小長假,重慶文旅再次火熱出圈,多個景區客流量都達到了高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