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教育

楊慧:好老師的模樣,是責任與希望

2022年01月21日14:46 | 來源:人民網-重慶頻道
小字號

  “小張同學,請把你的觀點大聲說出來!”“其他同學還有什麼不同意見?” …… 在樹人思賢小學四年級五班的語文課堂上,有一個身姿挺拔的老師,正帶領全班暢所欲言,她就是2019年全國教育教學研究成果論文一等獎、第六屆重慶好老師演講比賽一等獎獲得者、高新區骨干教師——楊慧。

楊慧在課堂上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受訪者供圖

  以“愛”感人 成學生心中閃光的“楊媽媽”

  楊慧說,一個人遇到一個好老師是終生的幸運。兒時的楊慧獨自在外求學,是班主任權老師看出了她的孤獨無依,把楊慧接到自己家住,當成自己的“大女兒”,楊慧也叫老師“權媽媽”。權媽媽教她生活中點滴知識,天冷時為她添衣,生病的時候背她去打針……老師的愛如同一道光照亮了楊慧的童年,讓她樹立了要當一個好老師的信念。

  初登講台,楊慧學著“權媽媽”,對孩子傾注了全部熱情和無微不至的關懷:幫孩子們系鞋帶、擦汗,看他們是否吃飽穿暖……孩子們對她非常依賴,親切地叫她“楊媽媽”。那時她認為這就是好老師的模樣——如師如母。當楊慧自己也做了母親后,隨著孩子長大,她開始思考,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要變換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漸漸地,她開始給學生灌輸“我長大了”的意識,尊重學生,讓他們去做事,獲得成就感。當時的楊慧由於工作原因,經常要參加一些比賽,以至於不能像其他班主任那樣時時盯著班級。為了管理好班級,楊慧干脆把比賽的過程當成活教材,搬到班上來。從演講寫作構思、舞台表現,到上場是否緊張,其他選手的長處,以及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她都一一和學生分享,學生全程參與老師的經歷,既學到了寫作,又學到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寬了眼界。從此以后,班上流行一句話“楊慧楊慧,樣樣都會”,讓楊慧既成了學生身邊實實在在的朋友,又成了他們心裡閃著光的“偶像”。

生活中,“楊媽媽”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對待學生。受訪者供圖

  以“文”化人 當班級瞄准方向的“總舵手”

  楊慧認為,班主任是班級發展的總舵手,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標直接影響著班級文化的打造方向。她喜歡竹,尤其喜歡“竹未出土便有節,待到凌雲總虛心”的堅忍不拔,虛懷若谷,因此,2018年楊慧到樹人思賢小學后,專門選擇了竹作為她新接一年級的班級文化主題,希望學生秉承竹的品格、氣節。深受學校“賢”文化的啟發,又借鑒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她把班級名稱定為“竹賢”班。

  “竹子生長的前四年時間,僅僅長了3cm,從第五年開始,便以每天30cm的速度瘋狂地生長,僅僅用了六周的時間,就長到了15米,其實,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將根在土壤裡延伸了數百平米。這就是‘竹子定律’。”楊慧向孩子們講解著竹子要長至參天就要深深扎根的道理。竹賢班產生以來,楊慧在班上開展了“舌尖上的竹賢”“竹林詩詞大會”“賢爸賢媽進課堂”“竹賢書香節”“竹賢義賣”“賢童課前三分鐘” 等活動。楊慧認為,成績是當下的,支撐一生的卻是素養。她在平時充分利用課堂,向40分鐘要質量。把知識能力點設計成一關又一關的關卡,孩子們隻要通關過了,剩下的時間就由自己支配。還隨時教他們算賬,怎樣才能有更多的時間閱讀、玩耍。

  “雙減政策”出台后,楊慧認為“雙減”不僅要減輕書包、減量作業,還要快樂加倍、素質提升。好老師,要為學生思,為學生行。早在幾年前,楊慧就和同事們開始了作業創新探索,設置了小賢童三件賢事,讓孩子們每天回家完成閱讀、鍛煉、勞動三部曲。學校特地開設了92門特色課程任由孩子挑選,“詩詞大會”,“小李白”“小杜甫”斗艷爭芳﹔“廚藝大賽”,“火鍋”“曲奇”文化味覺雙重盛宴﹔翰墨書香,感受祖國文字之博大俊秀﹔體育天地,強健孩子體魄。為了擴大學校“賢”文化影響力,楊慧專門申請了一個公眾號,取名為“竹賢雅居”,用來記錄孩子們每一次活動的精彩花絮和閃亮時刻。

  以“行”育人 做小大人面前的“弱者”

  來到樹人思賢小學以前,楊慧帶的班級多為高年級,接手一年級前的那個暑假,楊慧一直在做功課,花了整整一個月,提前寫好了班級六年未來計劃,以及給家長們的信。都說“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師亦同之。

  每次開學,楊慧會讓孩子們分享暑假裡的新鮮事,本期開學時當整組的孩子都在說暑假去了哪裡玩時,小孫同學說他去夏令營了。楊慧便請他到講台上跟大家講一講夏令營,可再三邀請,孩子就是不動,大家越是看他,他越是緊張,眼眶還紅起來。楊慧說:“你能走上來,楊老師就給你5分,你能說出自己的名字,楊老師就再加1分。”他仍然不動。楊慧走到孩子面前想把他牽上來,可小孫就像粘在椅子上一樣,不起來。楊慧繼續一邊鼓勵一邊緊握他的手。終於,他離開了座位,跟老師走上了講台。楊慧立即宣布給他加5分,但小孫仍然不張嘴。楊慧就用一問一答鼓勵孩子說話,“小孫同學,你在夏令營都有哪些新鮮有趣的事呀?”頓時他來興趣了,還笑著一下子說出好幾件事來。在楊慧和全班同學的持續鼓勵下,小孫還描述了有趣的細節。從不敢上台到紅著眼上台再到歡歡喜喜回到座位,小孫戰勝了自己,重拾了對自己的希望。

  “我認為教師要培養有生存能力的社會人,要有交際表達、為人處世、與人為善的能力,要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在日常教學中,我會關注孩子們的口語表達,說話的音量、吐字、面部表情、邏輯條理。在同學相處中很難杜絕矛盾的發生,重要的是矛盾發生后如何處理,用什麼方法處理,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學會和周圍人群相處。”在生活中,楊慧不僅鼓勵學生大聲說,還鼓勵他們大膽做,她並總不把學生當成孩子,也當成朋友,常常在“朋友”面前“示弱”,讓他們幫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養責任感。

  有一次楊慧需要出差去外地參加培訓,“走這麼多天,孩子們怎麼辦?”她沒有隱瞞自己的情緒,一如既往地向他們示弱,向學生說出了自己的擔憂。學生此刻都變成了小大人,班長說:“老師,放心,我能管好班級。”課代表也表示:“沒關系,我們知道作業怎麼做。”就連淘氣的小明也說:“我會乖的,等著看我的!”研討結束后,楊慧立馬沖回學校,驚訝地發現班級管理得井井有條:教室門口挂著顯眼的最美班級牌,張貼欄上貼著自制的紀律積分表,桌面上一組一個迷你垃圾桶。班長得意地說“這是我們發明的清潔承包制!”小明搶著給她看作業,說:“這是課代表幫我輔導的小作文!”大家圍著她七嘴八舌地說著這個月如何乖,如何努力……她感動得熱淚盈眶,不曾想,適時的退出能換來這般好的結果。原來,好老師也可以是這般模樣——以退為進。

  陶行知先生用他的一生証明,為人師者,當活成大寫的模樣。楊慧說,好老師也應是如此之大寫模樣:如師如母大愛之模樣,能舍能分之責任模樣,求新求變之創造模樣,教會孩子責任與希望,不就是好老師的最美模樣嗎?(袁杰)

(責編:黃凌、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