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盲童奏響國際殘奧委會會歌

3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開幕式在國家體育場舉行,來自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的47名樂手奏響了國際殘奧委會會歌——《未來贊美詩》。
這是一支由盲人組成的管樂團,成員年齡最小的僅10歲。“這群孩子絕大部分都出生於農村,不少孩子還是首次乘坐飛機。”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校長李龍梅介紹,揚帆管樂團成立於2011年,最初由34名老師、36名盲孩子組成。歷經10余年的發展,樂團現有老師32人,盲孩子70余人。
當晚,殘奧會會旗冉冉升起,庄嚴磅礡的旋律回蕩在體育館上空,47名樂手向世界展示了昂揚奮進的精神風貌。
南方孩子的北方行
3月4日晚,重慶特教中心揚帆音樂廳,全校師生為孩子們的表演歡呼。郭旭攝
從去年11月接到演出任務到參加演出,一共116天。揚帆管樂團從100余名團員中選拔出47名音准、節奏較好的團員參演。
“我們1月中旬才拿到樂譜,練習的時間隻有49天。”李龍梅說,出於組委會保密原則,管樂團沒有外聘專業的老師進行訓練。“為盲孩子讀樂譜、錄制有聲樂譜的工作全部由本校老師承擔。”師生主動放棄寒假休息,積極訓練,僅花了5天時間,就完成了樂曲的首次排練。
2月8日,47名樂手赴北京集訓。為了完美地展現,盲孩子積極記譜、演奏、排練,但這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最大的困難是站立、隊列行走和持樂器姿勢的訓練、表情的管理。”首席小號手王太樊說,出場時持樂器的姿勢、預備演奏時上樂器的動作等,看起來簡單,但對於樂手們來說太難了。重復了上百次的訓練,樂手們才做到了節奏一致、整齊劃一。
揚帆管樂團的孩子們在刻苦練習。郭旭攝
第二個困難是要適應低溫環境下的演奏。南方長大的王太樊受不了北方寒冷的天氣。“不光是自己,我的樂器也快被凍壞了。”王太樊說,管樂器在冷空氣中暴露太久,音可能會跑調,甚至吹不響。
“成功的秘訣隻有一個,不斷地學習和不停地練習。”王太樊一方面積極向老師請教樂器如何保溫和北方戶外演出經驗,另一方面,每日讓陪同老師帶他到室外訓練半小時以上,讓自己更快更好的適應寒冷。
當晚,這個高高瘦瘦的男孩成功了。開幕式上,第一聲高亢嘹亮的號角,使全場沸騰起來。
1分58秒背后的11年准備
3月4日晚,重慶特教中心揚帆音樂廳,全校師生為孩子們的表演歡呼。郭旭攝
國際殘奧會會歌《未來的贊美詩》,按照標准速度演奏時長是1分58秒。為了這1分58秒的華麗綻放,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的老師和孩子們,足足准備了11年。
2010年12月,一個寒意料峭的夜晚,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師生聆聽了一場溫暖的新年音樂會。回學校的車上,孩子們興奮不已,有的哼著樂曲的旋律,有的討論著哪種樂器的聲音更好聽。他們對音樂的喜愛與好奇,讓校長李龍梅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為這群盲孩子組建一支管樂團。
從最初的組建樂隊、聘請老師到認識合奏、實戰演出,老師們就有一個夢想:希望有一天孩子們能獨立站上舞台,讓全世界聽見他們的聲音。
“還記得2011年3月,管樂團成立剛一個月,一曲《歡樂頌》奏響在校園上空。揚帆,開始起航。”李龍梅回憶最初的管樂隊,“當大家都為管樂團在這麼短時間內奏出樂曲感到激動不已時,專業老師卻給我們潑了一盆冷水:這最多隻能成為齊奏,根本不是合奏。”
11年前,重慶市特教中心揚帆管樂團成立,音樂帶給了孩子們不一樣的天空。郭旭攝
齊奏,合奏,一字之差,卻截然不同。最初,樂團的每一個成員,想的都是怎樣把自己的樂器聲音吹到最大,怎樣讓別人能聽出自己樂器演奏的聲音,演奏的樂曲聽起來炸啦啦亂成一鍋粥。不懂得包容,不懂得或者不願意與他人合作,正是盲人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而這,也正是李龍梅當初決定成立管樂團、以此來磨礪孩子們意志品質的一個重要原因。
十年如一日的陪伴與同行,夢想之光照進了現實。
2017年開始,管樂團的孩子們開始嘗試獨立登上舞台。他們慢慢適應身邊沒有老師,耳邊沒有叮嚀。低視力孩子學著在模糊的視野中捕捉指揮的節奏,並用演奏傳遞給全盲的孩子,從而把控整首樂曲的節奏。從最初的緊張忐忑,到越來越從容自信,到現在的揮洒自如。
一次又一次,捧回獎牌,一次又一次,孩子們用精彩的演奏証明了自己。“機會總是給有准備的人。這一次演出的機會,就是大家准備11年的成果。”李龍梅說,演奏《未來贊美詩》,就是他們用青春與光陰,精心雕琢出的完美作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