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區縣

武隆:三座橋見証長壩變遷史

2022年07月06日14:37 |
小字號

武隆區長壩鎮被稱為“橋鄉”,10公裡的河道上大小橋梁有20余座。鐵索橋簡陋驚險,高速橋氣勢宏偉,廊橋古朴雅致……橋的蝶變,見証著長壩交通、科技、生活的巨變,也印証著長壩人幸福生活之路越走越寬。

腰佔鐵索橋——連接世紀之橋

腰佔鐵索橋,是從原鐵礦鄉(現大洞河鄉)運送鐵礦石到武隆區長壩鎮的重要橋梁。當地人硬生生在跨度300米、高210米的山溝裡,建起了一座鐵索橋,從此來回背運鐵礦石節省了一個多小時。

腰佔鐵索橋。武隆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腰佔鐵索橋。武隆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以前我們就在橋邊住,辦庄稼、趕畜生、挑水吃、背鐵礦石,隻能從這座橋上過。”大元村81歲的村民冉茂權,站在鐵索橋上,指著對面不遠處的山說。

腰佔鐵索橋取名腰佔橋,是武隆土話打個腰佔,在這裡歇歇氣的意思。鐵索橋建造之初十分困難,單是一條鋼繩從長壩中學附近的319國道搬到現場就需要10個人抬一天,就連鐵索兩邊的鋼筋欄杆都是用土制的手工風箱在橋上把鋼筋燒紅后再卷在鐵索上。

“那個時候,這個橋每天都有600多人過上過下,人從橋上過,橋都要蕩起一米多高,有些挑工腳踩滑了,就掉到橋下去了。”大元村村民任良會聽父輩說起當年過橋,感嘆那叫一個苦。

他在鐵索橋上俯下身子,摸著已經滿是鏽跡的兩根鋼繩。“原來橋底和橋兩邊各有兩根鋼繩,橋底下鋪著木板,人們都是冒著生命危險過橋。”

“那時候好多人不識字,把‘礦’字念成‘廣’,背廣背廣。”武隆區長壩鎮政府衛健辦主任李國慶經常聽老一輩提起曾經的趣事。

后來,當地政府多次對鐵索橋進行換新加固,腰佔橋得以完整地保護下來,既保護了歷史文物,又守護了村民安全。

雙堡特大橋——跨躍三村之橋

“這裡有座網紅橋,橋上方沒有一根拉索,還能過車。”服務於渝湘復線高速公路雙堡特大橋,用於運送建筑物資的大元村便橋刷爆網絡,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一睹風採。該路線通車后將極大緩解G65包茂高速公路渝湘段的壓力,將武隆到巴南的距離縮短半小時。

修建中的雙堡特大橋 。武隆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修建中的雙堡特大橋 。武隆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雙堡特大橋主橋採用2×405米雙跨連續上承式鋼管混凝土桁架拱橋,屬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徑的上承式連續拱橋,這座大橋從開工之初,就備受關注。

“我們這座橋,一橋跨三村,橫跨長壩鎮何家村、大元村、前進村。”在武隆區長壩鎮大元村朝門口小賣部,每天都有不少村民在這裡擺家常、談變化。

“以前隻有鐵索橋、拱橋,現在還有世界第一稱號的大橋建在長壩,別提多高興。”談起這座大橋,村民任良香一臉自豪。

雙堡特大橋由中交二公局承建,在雙堡特大橋建設中,面臨著諸多挑戰,所有鋼材現場拼裝,纜索吊跨度突破900米,纜塔達166.8米,同時為了減少林地砍伐、耕地破壞,中交二公局巴彭路8標一分部工程師還在跨度245米的峽谷溝裡,建起了一座過車便橋,載重45噸。

現如今,一個個橋墩已經修建完畢,正進入路面施工階段,山溝裡的世界之最,展現了科技飛速發展。

一座座跨山大橋,打通了武隆區長壩鎮發展的動脈,曝光度越發明顯,今年五一期間,慕名前來看橋的游客多了起來,村子裡的山貨賣出去了,過去的“窮山溝”如今成了“聚寶盆”。

“我們店最近天天爆滿,有來自主城的游客,還有旅游達人光顧,今年生意翻幾番。”武隆區長壩鎮賣燒雞公的老板湛軍笑得合不攏嘴。

“改革開放過后,不只是生活水平提高了,科技也在進步,交通更是發生著巨變,在長壩都看得見。”武隆區長壩鎮宣統委員賀勇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區第一條柏油路從長壩經過,如今一座座橋打破時空格局,沿著橋的軌跡經濟文化效應正不斷輻射、擴散。

永順廊橋——見証幸福之橋

在武隆區長壩鎮長壩社區石梁河上,一座古朴雅致的廊橋架在河道上,橋上三兩老人閑坐,幾個小孩逗趣玩樂,就連步履匆匆的行人臉上也滿是笑容。

“誰不高興呢,這是我們集資修建,屬於長壩社區自己的廊橋。”自從廊橋建好后,68歲的老人李永忠一到下午就會來廊橋上走一走、坐一坐。

永順廊橋。武隆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永順廊橋。武隆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建橋之初沒有資金,“全靠集資,你捐一點,我捐一點,還有義務投勞。”老支書聶照華看著這座耗資150萬元,居民自己修起來的橋都覺得不可思議。

2020年2月,武隆區長壩鎮長壩社區黨支部書記高長宏為滿足民生期盼,號召長壩商會會員、社區居民共同集資,修建廊橋用於休閑娛樂,提議得到大家的一致贊同。同年3月,高長宏帶領社區居民義務投勞,邊修建邊集資,耗時7個月,終於在石梁河上架起了一座廊橋,並取名永順廊橋。

“在廊橋上耍,不被雨淋,不被日晒,真是幸福。”居民路延新連連豎大拇指。

曾經橋是過路的,如今橋是用於休閑的。河阻隔了兩岸的溝通,勤勞智慧的長壩人便遇水搭橋,在石梁河上建起了大大小小的橋梁,建橋緣由從最初解決民生之需到連接幸福生活,一座座橋不再是簡單的通行基礎設施,而是賦予了這個“橋鄉”更多的意蘊。

數量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到世界之最,從最初的解決民生之需,到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如今邁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勤勞的長壩人見証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一座座橋讓大山發展突飛猛進。(代娟)

(責編:黃凌、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