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抗拒的穿刺活檢到底是什麼?

有人在體檢過后查出了一些病狀,醫生為了進一步確認,會要求其進行穿刺活檢。
提到“穿刺活檢”這項檢查,不少人都表示“我們不熟”,甚至僅從字面上就開始害怕了起來。其實,穿刺活檢是一種十分常用的臨床診斷疾病方式,又稱病理學檢查,通常作為臨床的最后診斷。像甲狀腺腫瘤、肺部腫瘤、乳腺腫瘤等的診斷,都有可能會進行“穿刺活檢”。
那麼,穿刺活檢到底有沒有風險呢?有沒有必要做呢?對此,榮昌區中醫院腫瘤科主任趙志民進行了疑惑解答。
穿刺活檢到底有沒有風險?
趙志民介紹,首先要認清,穿刺是一種創傷性手術,當然會存在出現並發症和后遺症的可能性,而並發症的類型和嚴重程度很顯然與活檢的解剖部位有關,這一點應該不難理解。任何創傷性手術都有風險,要不手術前為啥要有醫囑和知情同意書呢。以經皮肺活檢為例,理論上並發症主要有胸痛、咯血、肺不張、呼吸困難等等。但因為這項技術是微創操作,隻要操作正確,患者及家屬配合好,這些並發症和后遺症會很少發生甚至不發生:
其本身不是大手術,其定義為微創性手術。這說明其創傷性和風險性是很小的。
麻醉方式,一般情況我們僅採用局麻方式進行手術就可以了。
術前,術中,術后基本上不需要止痛治療。
穿刺針的直徑一般范圍在0.4毫米到1.6毫米,我們常用的18G穿刺活檢針,相當於我國12號穿刺針的規格。
嚴格意義上講,穿刺活檢術隻會給患者帶來輕度的疼痛和不適感,不會對患者造成巨大痛苦和傷害的,基本上除禁忌之外的所有患者均可耐受,隻有在技術難度特別高以及患者在術中不配合時才會發生意外風險和嚴重的並發症。
穿刺活檢到底有沒有必要呢?
現今社會,隨著醫學的進步和發展,早已告別以臨床影像檢查為依據來確診相關惡性病變的時代,病理診斷才是診斷相關惡性腫瘤及其類型的金標准。也就是說,要想確定良性,還是惡性隻要有指征穿刺活檢是必須的,更是非常必要的。即使具有典型肝癌影像學特征的佔位性病變,腫瘤標志物明顯增高可以定診的原發性肝癌,雖然符合肝癌的臨床診斷標准,但也建議行病理學檢查,以免存在混合型肝癌(肝細胞肝癌、肝內膽管癌)、轉移性肝癌的可能,避免誤診發生,延誤治療。
趙志民表示,穿刺活檢不但可以判斷腫瘤的良惡性,還可以了解腫瘤的具體類型,分化程度等相關信息,都可以通過病理診斷明確並對預后做出判斷﹔還可以通過穿刺活檢所取得的病理組織進行基因檢測,准確檢測基因突變狀態、藥物敏感程度,以便更加精准地指導下一步治療。
癌細胞性質、種類:首先確認是否符合癌細胞的診斷標准,然后根據癌細胞的特點,細分為鱗癌,腺癌,低分化癌和未分化癌。如腦腫瘤,還可以分為膠質瘤和腦膜瘤等,淋巴瘤還可以分為T淋巴瘤和B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淋巴瘤),其治療方法有很大差別。
癌細胞的分化程度:代表了癌細胞的生物學特征,高分化癌容易局部復發,低分化癌,容易遠處轉移。(可對其預后及生存期做出預判定)
癌症的生長形式:膨脹性生長、浸潤性生長、外生性生長。(可對其日后可能出現不良后果進行預評估)
轉移情況:局部淋巴結轉移和遠處器官轉移,可以更好地決定腫瘤分期。
基因突變情況:檢測腫瘤基因突變狀態,是否存在基因突變,是否可以應用靶向藥物及免疫治療藥物﹔檢測化療藥物敏感性,指導更精准的化療用藥方案,以保証患者達到最佳治療療效。
趙志民介紹,穿刺活檢就是要確定“是不是癌”“是哪一種癌”“用哪種藥物治療敏感”“治療效果好不好”,沒有精准地診斷,何談精准地治療,可以明確地說穿刺活檢是治療成敗前提和最為關鍵的一步。“如果你的家人和朋友需要進行穿刺活檢,請多跟醫生溝通,放下對穿刺活檢的誤解,不要過多地擔心和猶豫,以免延誤最佳診治時機,影響治療療效。”(榮昌區中醫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