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以水養魚、以魚淨水”生態養殖模式
重慶70余座水庫“游”出生態魚大產業

生態養魚喜獲豐收。(兩江漁業供圖)
8月30日下午3點,南岸區迎龍湖水庫,細雨紛紛,船工師傅王立新和水庫負責人樊萬程駕駛著巡邏艇向湖中心駛去。
湖面在秋風的吹拂下,碧波蕩漾,魚兒不時躍出水面,與湖岸樹木的倒影,相映成趣。眼前這一幕,讓樊萬程不禁感慨:“曾經水體富營養化的迎龍湖水庫再現水清魚躍,不容易!”
樊萬程說,近年來,通過推行“以水養魚、以魚淨水”生態養殖模式,迎龍湖水庫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豐收。
迎龍湖水庫於2008年正式投用,兼具農業灌溉用水和人畜飲用水等多種功能。水庫總庫容近1800萬立方米,主要為迎龍、長生、廣陽、峽口四個鄉鎮以及茶園新城提供生產生活用水。
樊萬程、王立新兩人也正是從這時起肩負起保護水庫生態環境的職責。
剛開始,水庫水質還比較好,但兩年后,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發生——水體開始富營養化。
“水裡浮萍、藍綠藻、水葫蘆等大量生長,水也變渾濁了。”樊萬程回憶,由於是飲用水源,不能投放化學藥物清除浮游植物,隻能靠人工打撈,“最多時,每天要撈好幾噸浮游植物,但效果並不好,浮游植物很快又會長出來。”
2011年,重慶水投集團旗下子公司兩江漁業通過推行“以水養魚、以魚淨水”生態養殖模式,迎龍湖水庫的水質才得以好轉。
兩江漁業相關負責人說,“以水養魚、以魚淨水”生態養殖模式即是向水庫投入魚苗,它們以浮游生物與水中藻類及水草為食,起到以魚控草、以魚抑藻、以魚淨水等功能。
“當年投了花鰱、白鰱魚苗,然后每年捕撈一批成魚,再投放一批新魚苗,周而復始,水庫水質漸漸恢復了往日的清澈。”該負責人說。水庫生態養魚與其他養殖方式不同,不施肥、不用藥,主要養殖花鰱、白鰱等可以淨化水質的魚類。
在兼顧生態保護的同時,小水庫“游”出一條生態魚大產業。如今,迎龍湖水庫“以水養魚、以魚淨水”生態養殖模式已在全市70余座水庫推廣,每年產魚500余萬斤,暢銷我市中心城區。目前,兩江漁業正打通“范家橋苗種場-迎龍湖大規格魚種場-各區縣養魚水庫-四大片區中轉基地-特色加工廠-品牌營銷網絡-餐桌”的漁業全產業鏈,同時擦亮“渝湖牌水庫魚”品牌。
“接下來,我們還將在迎龍湖水庫水面增種水生植物,來吸附水中的有害物質,為魚類提供原生態生長環境,使水庫的生態系統更加多元化、立體化,不僅淨化水質,也提升魚的品質。”兩江漁業相關負責人說。(記者 趙偉平 實習生 吳金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武警重慶總隊船艇支隊 老兵深情告別戰艦
- 人民網重慶9月2日電 又到退伍季,常年擔負長江三峽重慶段水域安全警戒、搶險救援等任務的武警重慶總隊船艇支隊為退伍老兵舉辦“向船艇告別儀式”。老兵們眼含熱淚向曾經戰斗過的船艇和朝夕相處的戰友告別,踏上人生新征程。…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