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到心坎! 探訪重醫兒童醫院新生兒科“母嬰家庭”病房
新生兒科副主任韋紅教授床旁查看和指導。鄒樂攝
人民網重慶9月21日電 (陳琦、實習生尹梓念)早產寶寶丫丫依偎在媽媽懷裡,緊貼著媽媽的皮膚趴著,甜甜地睡著了。這個本該還在媽媽肚子裡的寶寶,仿佛又回到媽媽“子宮”裡一般,既溫暖又安全。這溫馨的一幕發生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兩江院區新生兒科母嬰家庭病房裡。
在人們印象中,患病的新生兒一旦住進新生兒病房,就意味著剛出生就與父母分離。隻有靠每天短暫的探視時間,父母才能瞧瞧孩子。而在重醫附屬兒童醫院母嬰家庭病房,父母可以24小時陪伴在新生兒身邊,免受“分離之苦”,仿佛有了家的“味道”……
新生兒家庭化病房
家長可24小時參與治療護理
“來,不要緊張,深呼吸,像這樣抱緊寶寶,你可以做得更好!”9月19日上午,新生兒科護士長何華雲和責任護士汪燕一遍又一遍地鼓勵著張媽媽採用“袋鼠式護理”方式,呵護著體重隻有1780g的早產寶寶丫丫。
重醫兒童醫院新生兒科副主任韋紅教授介紹,相比機械的保育箱,來自母體的聲音、溫度、心跳、撫摸,有著獨特的療效,這種皮膚貼著皮膚的“袋鼠式護理”,是安撫早產兒、幫助其發育的良方。
重醫兒童醫院兩江院區新生兒科母嬰家庭病房。鄒樂攝
據了解,張媽媽在懷孕33周時生下一對龍鳳胎,姐姐丫丫出生時體重僅3斤,目前有輕微黃疸,弟弟因為新生兒肺炎還需繼續住院治療。原以為不得不與孩子分離一段時間,沒想到醫院的母嬰家庭病房可讓她與丈夫一起入住。
在護士的指導下,丫丫的父母參與到家庭式照護模式中來,每天在規定的時間內,認真學習換紙尿褲、處理嗆奶、撫觸、懷抱的姿勢、急救復蘇、袋鼠式抱抱……
新生兒科副主任韋紅教授和責任護士汪燕正在評估新生媽媽護理技能,指導家長做袋鼠抱。鄒樂攝
張媽媽說:“孩子剛出生就在新生兒病房裡,我很擔心她有沒有哭,哭的時候有沒有人會抱抱她,哄哄她。在母嬰病房,我們可以參與到照顧她的過程中,陪著寶寶一起進步,能見証孩子的成長,讓初為人母的我很安心很踏實。”
2021年初,重醫兒童醫院“高危兒”家庭參與式護理模式全方位上線。“家庭參與式護理模式旨在鼓勵父母與醫護人員協同照護高危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及腦損傷患兒,有利於促進患兒疾病恢復、促進早產兒的生長發育,改善預后﹔同時培養母嬰情感,減少家長焦慮,這也正是新生兒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韋紅介紹道。
家庭參與式護理
讓患兒更好地向家庭過渡
“汪汪阿姨,可樂妹妹現在都能自己走路啦!”近日,家住湖北恩施的可樂媽媽給母嬰病房護士汪燕發來一小段女兒的視頻,視頻裡的小女孩有著圓圓臉蛋、忽閃忽閃的大眼睛,正搖搖晃晃地朝鏡頭走來……
誰也想不到這樣一個健康可愛的小女孩,一年前曾收到過三次病危通知書還面臨著腦癱的風險。
康復出院后的“可樂”一家重展笑顏。受訪者供圖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家庭的希望。”護士汪燕說道,“可樂”在新生兒科母嬰病房住了一個多月才康復出院。在此期間,“可樂”媽媽和爸爸在護士的幫助下,學會了不少新生兒護理方面的知識。出院后,看著小可樂一天天健康成長,可樂媽媽欣喜之余用新媒體平台記錄下女兒的成長瞬間,還在微信群裡和新生兒媽媽分享在母嬰病房學會的護理知識。“我想,母愛的偉大之處應該就在於,面對困境絕不輕言放棄,匯集愛和力量灌溉孩子的健康成長。”汪燕感慨。
患兒家屬為醫護人員寫下一封封情真意切的感謝信。鄒樂攝
正是在這樣一次次地陪伴中,家長看到了孩子的變化,醫護人員感受到了“家庭參與式照護”的力量。韋紅說:“我們發現,好的治療效果不僅依靠高精尖的技術,也需要精細化和人性化的管理。”
據了解,目前,重醫兒童醫院新生兒科母嬰家庭病房設有3個獨立房間。主要開展項目包括NICU患兒早期家庭參與式護理、高危兒出院前過渡准備、高危兒家長培訓教育、家庭照護能力評估指導、寶寶日常觀察與護理指導、各項護理技能培訓與指導、制定個性化喂養方案、體格生長監測培訓、寶寶異常情況識別及緊急事件的處理方法、高危兒早期康復訓練等。未來,新生兒科將開設更多的家庭病房,以滿足更多寶寶和家庭的需要。
一面面錦旗背后,是患兒家長對新生兒科醫護人員的肯定,更是一種激勵。鄒樂攝
“新生兒有著強大生命力,代表了希望,我們將用盡全力去守護這份希望。在醫療衛生水平日新月異的新時代,更需要新生兒專科醫務工作者不斷努力,讓一些早到的天使在溫暖的懷抱中向陽而生。”新生兒科副主任韋紅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第十四屆“重慶·台灣周”在渝開幕
- 人民網重慶11月8日電 (馮文彥)8日,第十四屆“重慶·台灣周”在重慶開幕。會上,經國務院台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商務部共同批復,重慶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正式揭牌,作為全國第六個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進一步創新渝台經貿交流合作新模式。…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