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量高、價格高、易採收,農戶愛種﹔辣度高、香味濃、干制率高,企業愛用﹔累計推廣面積近千萬畝——
重慶艷椒為何這樣“艷”

九月十三日,黔江區鵝池鎮一家農業公司員工將烘烤干的辣椒裝袋。該鎮辣椒面積已有三千多畝,辣椒種植戶四百多戶。特約攝影 楊敏\視覺重慶
明年石柱辣椒種植面積將擴大到10萬畝,增加的面積中有60%以上都是“艷椒”系列。(受訪者供圖)
核心提示
每個城市都有著不同的味覺底色。
火鍋之都,無辣不歡。那一鍋翻滾沸騰的紅湯,必不可少“艷椒”這味料。
“艷椒”系列正是重慶辣椒品種的一張王牌。2004年“艷椒425”的雜交配組成功,開啟了國內加工型辣椒雜交育種的先河,找到了新的育種方向,奠定了重慶加工型辣椒的“江湖地位”。
不久前,在第七屆貴州遵義國際辣椒博覽會上,重慶市農科院自主選育的朝天椒新品種“艷椒465”,從全國200余個品種中脫穎而出,榮獲“全國辣椒十大新優品種”稱號。
重慶市農科院“辣椒科研天團”一路披荊斬棘,敏銳抓住生產端、消費端的熱點,不斷升級壯大“艷椒”家族:適合做干辣椒的“艷椒425”,適合做泡椒的“艷椒435”,可以機收的“艷椒465”“艷椒485”……“艷椒”系列如今每年在全國推廣面積60萬畝,累計推廣面積即將突破1000萬畝,紅艷艷地開遍各地。
11月3日,“艷椒”品種選育人之一、市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黃任中到石柱縣,參與制定來年的辣椒種植計劃:“明年石柱辣椒種植面積將擴大到10萬畝,增加的面積中有60%以上都是‘艷椒’系列。”
產量高、價格高、易採收,農戶愛種﹔辣度高、香味濃、干制率高,企業愛用。
“艷椒”系列受歡迎絕非偶然,因為它各項優點都是育種專家精心“設計”的。
選育出的雜交朝天椒個頭增加了一倍
“艷椒”系列最初的“設計者”是呂中華。退休多年的她在說起“艷椒”育種時,依然心潮澎湃。
1996年,在選育出的菜用型辣椒雜交品種“渝椒5號”大受歡迎時,時任原市農科所副所長呂中華提出要做加工型辣椒的雜交選育。
一時間,許多人大為不解。因為,這條路上沒有“前行者”,也沒有“同行者”,掌握的育種資源不過寥寥幾份,背后是可以預想的困難。
辣是一種痛覺,重慶人卻喜辣嗜辣,這就塑造了人們火爆的性格。呂中華近乎倔強地堅持:“如果不迎著這個難點而上,未來會更難。” 這是一場在危與機中的突圍。 一方面,上世紀80年代菜用型辣椒雜交選育啟動后,經過十余年發展,品種選育似乎已觸到“天花板”,少有劃時代的重大品種出現。且就當時的品種而言,江蘇、湖南等地處於領先地位,難以撼動。 另一方面,隨著人口流動加快,食品加工業、餐飲業的蓬勃發展,市場對加工型辣椒的需求猛增。 “當時種加工型辣椒的人不多,基本上都是農戶自種,種一點拿來做泡椒。”呂中華說,從品種上看多是常規自留種,品種退化嚴重,產量、品質都很低。 加工型辣椒的雜交選育勢在必行!
通過收集農戶以及加工企業、制種企業的意見、需求,呂中華很快明確了選育方向:大果、高辣、高干制率。
為了盡快滿足市場需求,她一方面著手對常規自留種的提純復壯,一方面在全國各地開展資源材料搜集,加緊開展雜交組合。
2004年冬季,以結果多的材料作父本、果實大的材料作母本的雜交組合配組成功,結出了單果重5克以上的雜交朝天椒,個頭增加一倍!
興奮的呂中華很快召集團隊開會:“咱們一定要取一個紅紅火火、嬌艷欲滴的名字。”
“就叫艷椒吧,我們這個果子結起就是紅艷艷的!”
2006年,“艷椒425”開始在重慶、貴州試種。
選育出適合做泡椒的和做尖椒雞的“艷椒”系列
作為“艷椒”的成果應用單位負責人,重慶科光種苗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鐘建國仍清楚地記得,這顆讓人“驚艷”的辣椒在推廣時卻遭到了不少質疑。
因為果長有8—10厘米,外貌上與傳統朝天椒並不一致,且單果更重,果實成熟后就會往下墜,試種農戶表示“上當”了,貴州某地農業部門負責人甚至還把種子銷售人員叫到田間質問:“你這辣椒朝下長,怎麼能是朝天椒呢?”
最終通過實際驗証,“艷椒425”表現優異——每畝可產鮮椒3000斤,辣度達到3.5萬SHU(斯科維爾辣度),屬於高辣等級。果實水分含量低、干物質含量高,辣椒干制率高,4.2斤鮮紅辣椒就可制出1斤干辣椒,較同類型品種用料減少40%。
“艷椒425”優異的品質贏得了市場認可,打動了包括德庄在內的諸多火鍋底料加工企業,逐漸在西南食辣地區推廣開來。
“艷椒425”的雜交選育成功,引起了業界的極大關注。2009年,我國啟動第一個干制辣椒行業科技重大專項,市農科院成為牽頭單位,實施干制辣椒品種優化及生產關鍵技術集成示范,提高了我國加工型辣椒產業生產水平。
“艷椒425”開創了大果朝天椒的類型,以較高的綜合品質,成為后續育種的標杆品種。目前在位於貴州遵義的中國辣椒城,交易時凡果長8—10厘米的朝天椒都被統稱為“艷椒”,統一以“艷椒”價格進行交易。
隨后,由呂中華、黃任中、黃啟中組成的團隊又培育出“艷椒435”,這種辣椒適合做泡椒。一般泡椒最長要泡到90天左右,這就要求辣椒必須耐泡,而且久泡不軟不爛。“艷椒435”的果肉較厚,果皮硬度高,辣度更是達到4至5萬SHU。“我們人類正常食辣最高也就是7萬SHU,這個已經屬於特別辣的了。”黃啟中說。
辣味在舌尖上撩撥出迷人的活力。
2021年,從呂中華手中接過“接力棒”的黃任中、黃啟中帶領團隊又選育出干鮮兼用的“艷椒465”,除了干制外,可作為尖椒雞、尖椒兔等菜品的“最佳伴侶”。
盡管各品種用途不盡相同,但“艷椒”系列均以高辣、長果、易採摘為特色。在雙福農貿市場從事辣椒銷售的李昭勇就對“艷椒”青睞有加:“現在大家吃的辣椒粉、辣椒醬,包括小面佐料、火鍋底料等,都是多種辣椒混合制成,根據不同口味調整配比。”李昭勇說,北方的朝天椒辣度普遍才1萬多SHU,有高辣優勢的“艷椒”系列更受市場歡迎,他每年銷售加工型辣椒上萬噸,三分之一是“艷椒”。
研發適合機收品種挺進北方市場
在產銷兩端均受歡迎,“艷椒”系列成為重慶科光種苗有限公司的王牌產品,為公司帶去了豐厚利潤。
但更讓鐘建國感到高興的是,目前國內吃辣的人群越來越龐大,尤其是年輕的消費群體,他們更追求辛辣帶來的刺激感。
有數據顯示,近十年間,我國辣椒播種面積增長了30%,現已達到3220萬畝,佔全國蔬菜面積的10%左右,其中,加工型辣椒面積增長尤為迅猛。
辣椒可以去除濕氣與寒氣,高品質的“艷椒”系列在市場上的表現,也讓科研人更有底氣。近幾年,“艷椒”系列開始挺進北方市場,種植基地還發展到了新疆。
辣椒作為一個致富產業,發展的最大難點就是生產勞動強度高,“我們當初之所以要選育大果,其實就是出於這個考慮,讓它好採摘。摘50斤傳統品種的時間,能摘150斤‘艷椒425’。”黃任中說。
與南方相比,新疆、內蒙古等地區的人力成本更高,看准北方市場潛力后,黃任中團隊又開始向機收方向攻關,近兩年培育的“艷椒465”“艷椒485”均在新疆取得了較好的試點效果。
然而,辣椒是分批成熟的,集中機收時不能保証所有的辣椒已經成熟,因而還要再對品種進行優化。
品種優化的難度不小。主要是早熟朝天椒材料少,而且早熟品種產量也難以保証。“但我們必須堅持攻關,通過新品種與農機有機結合,進行大面積的推廣應用,讓‘艷椒’紅遍中國!”黃任中表示。
記者手記>>>
育種的成功源於有意識地“設計”
近年來,種業振興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並將種業稱之為農業的“芯片”。
小小的一粒種子看似不起眼,但其中蘊含的科技含量不亞於工業科技、互聯網科技等。
因種質資源自然變異的不確定性,要找到符合育種方向的材料,對育種專家來說往往都像是在大海裡撈針,曾有人形容這一過程為“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好不容易找到了需要的材料,但雜交也會有遺傳不穩定的情況,甚至雜交出的組合達不到預期目標,導致前功盡棄。
即便是在上述環節一切都順利的情況下,受動植物生長周期限制,一個品種從開始雜交到配組成功往往也需要花上幾年時間。
漫長的時間成本和巨大的不確定性,讓一個品種在選育過程中容不得絲毫差錯,育種方向選擇這第一步最為關鍵。
近年來,市農科院選育的“艷椒”系列加工型辣椒品種和“慶油”系列油菜品種大獲成功,就是選准了方向。用黃任中的話說——“這並不是偶然,而是經過有意識地育種‘設計’”。
呂中華、黃任中、黃啟中團隊感受到了市場需求變化,及早轉換辣椒育種賽道,並持續根據市場調整育種方向﹔黃桃翠抓住了油菜必須提高含油量這一核心,實現了從“三碗菜籽榨一碗油”到“兩碗菜籽榨一碗油”飛躍。他們成功的關鍵,是在做品種選育之前都是經過深入地了解、調研,牢牢抓住了產業鏈上、下游的關鍵環節,才培育出了具有推廣價值的優秀品種。
由此不難看出,要培育出一個好品種,方向選擇至關重要,需要充分考量農戶、市場、制種企業各方需求,切實為實際生產解決問題。
本報記者 栗園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第十四屆“重慶·台灣周”在渝開幕
- 人民網重慶11月8日電 (馮文彥)8日,第十四屆“重慶·台灣周”在重慶開幕。會上,經國務院台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商務部共同批復,重慶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正式揭牌,作為全國第六個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進一步創新渝台經貿交流合作新模式。…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