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下深水” 跑出“加速度”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稅務探索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標准、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
川渝兩地黨委政府緊抓落實,制定相關行動方案,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積極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工作落實落細,唱響成渝地區高質量發展“雙城記”。截至今年10月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160個共建重大項目已有157個開工。
成渝這出“雙城記”唱得精彩,離不開稅收的美妙“和聲”。
高竹新區稅費征管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正在輔導辦稅人使用跨省自助終端機填寫申報表。郭睿攝
成本從低 推動稅收政策協同化
在北京展覽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舉辦以來吸引著大批觀眾前去參觀。其中,在重慶單元展出的“重頭戲”——“‘雙城記’藍圖成勢見效”板塊,共展出了10張圖片和6件實物展品,由川渝高竹新區稅費征管服務中心開具的首張稅票存根是其中一件。
川渝高竹新區是全國首個跨省域共建的新區,也是兩地打破行政體制,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的先行先試區。2021年,四川省、重慶市兩地政府出台《關於支持川渝高竹新區改革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按照“成本就低不就高、政策就高不就低”原則,量身定制28條政策措施,支持高竹新區發展。在稅務總局指導下,川渝兩地稅務部門就此統一了高竹新區50項稅費政策執行口徑,組建了全國首個跨省域稅費征管服務中心,打通了跨省域辦稅服務“最后一公裡”,為全國毗鄰地區開展一體化稅費征管改革探索路徑、積累經驗、作出示范。
以城市維護建設稅為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維護建設稅法》,市區的稅率為7%,縣城、城鎮的稅率為5%。此前重慶市渝北區的稅率為7%,而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的稅率為5%。為促進政策協同,重慶市主動作為,在高竹新區范圍內的渝北區域,將7%的城建稅稅率降低至5%,涉及區內企業約1270余戶,預計每年減稅額超16萬元。
“稅率統一后,我們每年預計可以減稅約3萬元,減輕了負擔,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政策統一真的在落地。”川渝高竹水務發展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劉欣然說。
除了在政策上促進區域協同外,川渝高竹新區、遂潼先行區等試驗區還按照“存量收益由原行政轄區各自分享、增量收益五五分成”的原則制定利益分配方案,探索跨省投資、成本分擔、利益共享的新模式,進一步打破以往行政區劃編制規劃體系,構建互利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
兩年多來,川渝兩地稅務部門將雙城經濟圈建設與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於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意見》深度融合,在“政策執行標准化、稅費征管一體化、辦稅繳費一體化”等方面通力合作,目前已有23個縣(市)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同時,兩地稅務部門秉持“政策從優、程序從簡、稅負從輕”的原則,統一了川渝兩地7類62項的稅務行政處罰裁量基准和部分稅費政策執行標准,逐漸拉平稅收政策執行的尺度,營造川渝之間協同一致、優質高效的稅收營商環境。
“政策執行一個‘刻度’,是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稅務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於推動兩地市場主體和要素往來更頻繁、流動更自由。”國家稅務總局重慶市稅務局二級巡視員、征管和科技發展處處長許皓表示,2022年,川渝兩地統一了電力基金屬地化管理、房地產計稅毛利率等稅收政策標准,並將繼續推動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佔用稅等稅收政策執行口徑的統一。
流程趨同 推進稅收征管服務一體化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推進稅收征管一體化。川渝稅務部門緊密協作,三年三次召開聯席會議,制定《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2020—2022年行動計劃》《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工作機制》等系列制度辦法,分三批次推出68項重點合作任務,推進稅收管理和服務一體化發展。
——稅收協定待遇協同管理。2022年,川渝稅務部門實現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稅收協定待遇協同管理。通過內部信息互通,對同一非居民納稅人享受稅收協定待遇實現兩地結果互認、征管流程趨同,最大限度降低了納稅人稅收合規成本。
目前,戴德梁行有限公司、民生商業航空(愛爾蘭)有限公司成為首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稅收協定待遇協同管理受惠的境外企業。
“以前我們要分別向四川、重慶兩地稅務機關報送資料。有了協同管理后,隻要准備一套資料,統一交給一家稅務局就行,輕鬆了不少。”民生商業航空(愛爾蘭)有限公司相關人員表示。
——52項稅費事項“川渝通辦”。征管加大協同,服務拓展通辦。三年來,“川渝通辦”稅費事項清單不斷擴圍,兩地電子稅務局線上通辦業務從5項增加到38項,再從38項增加到52項,跨區稅源登記、跨省異地電子繳稅等多個通辦事項可在5分鐘內辦結。與此同時,兩地稅務部門還實現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登記、存款賬戶賬號報告等20項線下業務“專窗通辦”,納稅人不再需要多頭跑、來回跑。
四川曾祥瑞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的辦稅人員劉洪對此深有感觸:“我們公司注冊地在四川省達州市,在重慶市榮昌區有工程建設項目,需要異地申報繳稅。以前繳一次稅要跑300多公裡,如今在家就可以辦,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成本。”
——共建共用風險指標模型。在風險管理上,兩地稅務部門建立了川渝風險指標模型共建共用機制,今年1月—9月,累計交換風險指標模型550余個,共享了基礎管理、政策落實、專項工作等方面的28個低風險事項提示信息和模板。不僅如此,兩地還互認共享稅務數據。今年1月—9月,雙方通過數據交換專線和會統核算數據共享機制,交換納稅信用數據170萬條,跨省(市)遷移信息44戶,有效拓寬征管服務一體化內涵。
四川省稅務局征管和科技發展處處長胡宇梅表示,今年以來,兩地稅務部門持續探索征管基礎制度的協同,共同研究從稅務登記、申報征收、發票管理、征管質量等方面統一措施,並將於近期印發第一批川渝稅收征管服務事項,進一步夯實川渝征管一體化基礎。
服務產業 聚智打造西部制造業增長極
作為全國六大汽車產業基地之一,川渝兩地汽車產業基礎雄厚,規模龐大。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開展以來,兩地扎實推動汽車等重點領域產業鏈供應鏈互補合作,共建世界級萬億汽車產業集群。數據顯示,川渝兩地汽車年產量超過300萬輛,目前已有130家零部件企業融入對方整車配套。
“今年,長安新能源新增了2家川渝地區供應商,明年的電池供應預計大部分來自四川的中航鋰電。”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楊大勇表示,經濟圈建設讓企業在配套產品的選擇上更加便利。
為推動兩地汽車產業強鏈補鏈,重慶兩江新區稅務局充分發揮稅收在服務重點產業、調度要素資源、推動紓困解難方面的職能作用,與兩江新區經濟運行局共同打造產業鏈檢測平台,直觀展示鏈上企業信息、產業鏈分布情況及變動趨勢,實時監測、分析重點企業及產業鏈產供銷情況,為兩地研判汽車產業鏈發展情況提供有力參考,力促兩地互補配套、延鏈強鏈。
“產業鏈耦合給了我們更多的業務合作機會,稅惠政策增加了我們投入創新升級的真金白銀。”楊大勇說,2022年大規模留抵退稅為長安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帶來極大利好,有力推動長安汽車向更智能、更節能、更高端的全球市場進軍。
在萬(州)達(州)開(州)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三地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協同共建萬(州)達(州)開(州)天然氣鋰鉀綜合利用集聚區,全產業鏈發展天然氣綠色精細化工和鋰鉀產業集群。重慶市開州區稅務局、萬州區稅務局聯合四川省達州市稅務局升級數據交換渠道,實現企業涉稅信息實時共享,同時建立溝通協調機制,每年按比例計算分配天然氣開採、銷售環節增值稅及礦區使用費等,營造高效便利的稅收營商環境,加快推動萬(州)達(州)開(州)天然氣鋰鉀綜合利用集聚區發展。
“稅務部門主動作為,減輕了我們的辦稅負擔。”作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合作方,優尼科東海有限公司從事川東北區塊的天然氣開發和生產,開發氣田井口52個,其中在四川省達州市31個,在重慶市開州區21個。該公司辦稅人員鄭敏說,公司在兩地均有注冊登記,以前每月申報都要分別在四川、重慶的電子稅務局提交資料,現在兩地稅務局數據共享,她申報一份資料就可以兩地使用,方便多了。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關聯度高、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巨大。”川渝兩地稅務部門負責人表示,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圍繞雙城經濟圈戰略定位,按照稅務總局部署,進一步發揮稅收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為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成中國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貢獻稅務力量。(吳淼)
來源:重慶市稅務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重慶開展"三師進社區"講座 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 人民網重慶11月23日電 (胡虹)19日起,“三師進社區”工作平台在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指導下,在線上組織開展面向群眾的趣味知識講座,邀請到數名社區“三師”選取各自專業領域的主題,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解,把專業知識生活化、通俗化,實用化,讓群眾獲得滿滿正能量。 “三師”指的是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