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教育>>中小學

重慶市江津區雙福第二小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付祥:扎根在堅實土地上的學校勞動課程設計

——重慶市江津區雙福第二小學校國家勞動課程的校本化實施

2023年01月18日18:48 | 來源:人民網-重慶頻道
小字號

近年來,重慶教育系統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為展現重慶教育系統在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等方面取得的成績,人民網重慶頻道聯合重慶部分區縣教育主管部門推出《“立德樹人守初心 培根鑄魂育新人”重慶基礎教育百名校長署名文章》大型主題宣傳。

人民網重慶1月18日電 “充滿勞作氣息的農田裡,秧苗綠油油,水靈靈,那是同學們的汗水與勞動播撒而生的。看,他們又接踵而至,一開始膽戰心驚、小心翼翼地踩下去,接著一種舒適又酥麻的感覺,從中散發開來”……

重慶市江津區雙福第二小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付祥在署名文章《扎根在堅實土地上的學校勞動課程設計——重慶市江津區雙福第二小學校國家勞動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探討該校就課程改革如何落地落實,走出了一條勞動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具體路徑。(胡虹、代崢、袁杰)

以下為文章全文:

扎根在堅實土地上的學校勞動課程設計

——重慶市江津區雙福第二小學校國家勞動課程的校本化實施

付祥

什麼是課程改革?對學生來說,學校不應該是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流水線,而是提供真實的情景,幫助學生實現有意義的學習﹔知識、情感、價值觀等在主動探究、同伴協作、師生互動中自然生成。對老師來說,學校不再是接收指令,按圖施工的場所,而是以學習設計師的身份幫助學生成長。對學校來說,工作的中心不是按部就班地貫徹執行文件,而是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發展規律,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和個性特長,做學生學習的設計者,陪伴者,讓學校真正成為學習的場所。

學校課程,頂層有國家的教育方針,課程規劃,學科課程標准,教科書,在落地實施中,又有具體的校情、學情,如何高質量地落實呢?經過幾年的探索,我們的勞動課程走出了一條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具體路徑。

課程開發:以兒童學習的視角重構課程

勞動不是簡單的教勞動技能,我們必須從兒童認知、社會發展、知識結構來進行課程的建構。皮亞杰認為,兒童認知的發展具有整體性、連續性、階段性和個別差異性等特征,兒童特征是影響勞動教育課程內容科學性、進階性設置的主要因素。比如,小學低年級要強調以勞動意識啟蒙為主,強調學習日常生活自理﹔小學中高年級強調勞動習慣的養成,分擔家務,適當參加校內外公益勞動等。關注學生主體,加強與學習和生活的聯系,是建構勞動課程的基礎﹔關注社會基礎、科技發展、文化多元,是課程的關鍵﹔關注勞動本身的教育價值,加強指向人與社會和諧統一的未來,是勞動教育的主旨。

生活體驗吧,孩子們的樂園。雙福二小供圖

生活體驗吧,孩子們的樂園。雙福二小供圖

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建構課程內容:

與生活融通:生活中,勞動無處不在。陶行知認為“教育即生活”,勞動教育應同實際生活相聯系。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勞動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間教育學,給我們開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這種源泉是書本教育理論所不知道的。所以,勞動教育應當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與學科聯系:勞動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德智體美各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這20個字明確了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之間的關系——有機地滲透在其他“諸育”之中,以及“勞動”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中“基礎性、融通性”的基本定位。許多勞動都需要綜合運用語文、數學、科學等基本知識,而且是越復雜的勞動對知識的依賴程度會更高﹔同時,勞動也要融合道德、審美、文化等教育視野,因此,勞動教育具有融合學科和跨學科的特征。

與未來同向:勞動的時代性決定了勞動教育要面向未來,要從時代需求中積極挖掘新的內涵,了解未來社會的發展走向。培養學生在以后工作和生活中必須具備的勞動技能外,還要培養審美情操、科學精神、合作能力等,以此幫助學生在未來的人生中更好地生活。

與校情結合:我校地處新興的經濟開發區,二十年前,這裡是一片良田沃土。我們希望,我們的學生不忘“農村”這個本,未來的學生,既要會讀書,也要會勞動﹔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土地﹔既要學會在雲上寫詩,還要學會在泥裡流汗。根據校情學情,學校確立“勤讀力耕,締造幸福”的辦學理念,以“農耕”著力點,扎實開展勞動教育。

綜上所述,我們對學校勞動課程進行了校本化的建構:

課程目標方面讓學生隨著四季的時序發展,在真實的場景中學習農業勞動、飲食制作、節氣生活﹔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學習必備的勞動能力,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在學習勞動和生活的過程中,培養愛自然、愛生活的情感,提升審美、思維等素養,增長生活智慧,留下文化印跡。

課程內容方面以“農”為中心,以土地上的勞動、廚房裡的勞動和二十四節氣為主線,縱向遞增目標的難度,橫向建立與語言、游戲、計算、科學、藝術、文化等的聯系,開設18個主題的內容。

課程實施:三空間聯動的真實活動設計

勞動與生活密不可分,實施勞動教育的地方不應該僅僅在教室,而應該在大自然中,在具體的生活場景中。因此,建校之初,學校就提前規劃,大膽改造,巧用空間,在學校興建了三個勞動教育的場館。一是一間300平米的農耕文化展覽館,主要是勞作工具,包括傳統農具和現代農具的陳列展示﹔二是一個佔地五畝的種植園,有田,有地﹔有蔬菜園,果園,草藥園,今年還新建了智能農業體驗館﹔三是一間80平米的生活吧,這就是一間大廚房。鍋碗瓢盆一應俱全,油鹽醬醋應有盡有,還配備了一間40平米的陽光餐廳。農耕館、種植園、生活吧,為勞動課程的實施營造了濃厚的氛圍,開拓了寶貴的學習資源,是師生學習勞動的實踐基地,也成為學生喜愛的地方。

農耕文化展覽館。雙福二小供圖

農耕文化展覽館。雙福二小供圖

我校利用大中小三種課堂聯動,讓課程落地。其中教室小課堂:勞動課程實施的具體責任人是班主任,在每周一節的勞動課時間進行。學校中課堂則一是充分利用早中晚課余時間,管理種植園的自留地,到生活吧做飯,農耕館也可以隨時參觀﹔二是主題活動常開展。學校每學期有節氣體驗活動,農時還有栽秧、打谷、收麥等勞動。社會大課堂:一是充分發揮家庭的作用。課程的內容都是來自生活,所以學校的活動大多數都會有向課外的拓展延伸。如學校學會植物的養護,就會在家裡自己養小植物﹔學校學習一道美食,會在家裡做一道給父母品嘗,家校的高度配合是課程實施的重要一環,拓寬了教育空間,增添了活力。二是調動社會課程資源,如雙福的縉雲山,冒水湖,雙福國際農貿城以及一些現代農業園等。三空間聯動,讓勞動課程的實施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

課程成果:潛移默化為學生身心發展

六年的探索與實踐,我校的勞動課程從單一的勞動技能教育到勞動教育與多學科的整合,從教材編寫到學習活動設計,實現了課程1.0到2.0的升級與轉變。通過課程的實施,學生變得能下田地,進廚房,他們學會了勞動技能,養成了勞動習慣,錘煉了勞動意志,學校“勤讀力耕,締造幸福”的氛圍濃厚,形成了獨特的“耕讀文化”。

“充滿勞作氣息的農田裡,秧苗綠油油,水靈靈,那是同學們的汗水與勞動播撒而生的。看,他們又接踵而至,一開始膽戰心驚、小心翼翼地踩下去,接著一種舒適又酥麻的感覺,從中散發開來”……

這是我校六年級學生在參加插秧之后寫下的感受,他們用自己的筆,寫下了對土地的熱愛,這更是對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熱愛。

(責編:黃凌、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