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位不正該如何改善

胎位,通俗地說就是指胎兒在子宮內的位置。正常的胎位應該是胎頭俯曲,枕骨在前,分娩時頭部最先伸入骨盆,醫學上稱之為“頭先露”,這種胎位在分娩時一般比較順利。
胎位不正就屬於那些身體其它部位(如臀、腳、腿部甚至手臂)朝下。在異常胎位中,臀先露(即臀部朝下)的比例最高,有些胎兒雖然也是頭部朝下,但胎頭由俯曲變為仰伸或枕骨在后方,廣義上說也屬於胎位不正。不正常的胎位等於在孕婦分娩時設置了障礙,因而容易導致產婦難產。
重慶安琪兒婦產醫院婦產醫生溫凱表示,在懷孕8個月之前,胎位不正是頗為常見的現象,准媽媽們無須過於擔心。隨著孕周的增加,多數胎位不正的胎兒會自動轉位成正常,胎頭在下的產位。在臨床方面,一般是以九個月(36周)懷孕時胎位不正才會確診。當准媽媽在懷孕九個月時確診為胎位不正就必須與醫生討論採用哪種分娩方式是最佳選擇。
引起胎位不正的原因
1、羊水過多、經產婦腹壁鬆弛等,使胎兒在宮腔內的活動范圍過大。
2、子宮畸形、胎兒畸形、多胎、羊水過少等,使胎兒在宮腔內的活動范圍過小。
3、骨盆狹窄、前置胎盤、巨大胎兒等,使胎頭銜接受阻。
胎位不正在不同的懷孕周數有不同的發生率。在懷孕五個月時,約有33%的胎兒是屬於胎位不正的﹔而在八個月時,胎位不正的發生率下降至8.8%﹔到了懷孕九個月時,隻有5%左右的孕婦被診斷為胎位不正。這表示,在懷孕中期發現胎位不正的胎兒,大多會在足月時轉變成為正常的胎位。通常,在孕7個月前發現的胎位不正,隻要加強觀察即可。因為在妊娠30周前,胎兒相對子宮來說還小,而且母親宮內羊水較多,胎兒有活動的余地,會自行糾正胎位,在孕30周后大多能自然轉為“頭位”。然而一般而言,若在妊娠30-34周還是胎位不正時,就需要矯正。
胎位不正常見的產科矯正方法為膝胸臥位操糾正,即孕婦排空膀胱,鬆解腰帶,在硬板床上,俯撐,膝著床,臀部高舉,大腿和床垂直,胸部要盡量接近床面。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做l5分鐘,連續做1周,然后再去醫院復查。(重慶安琪兒婦產醫院)
(注:此文屬於人民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