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圖

護士“煉”成記

2023年05月12日07:34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5月10日,甘瑞瑩(右二)正在輔助病人進行早期目標導向型活動准備。記者 崔力 攝/視覺重慶

“從一個護理小白到一名合格的護士,這個過程需要多少個蘿卜?”這曾是一名實習護士的一句玩笑話,調侃她們用蘿卜練習扎針技術的不易。

事實上,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護士不僅需要扎實的護理操作技術,還需要愛心、耐心、細心和責任心。

新護士究竟是如何成長起來的?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5月12日是112個國際護士節,連日來,記者走近新手護士們,聽她們講述自己的護士“煉”成記。

“一針見血”基本功是如何“煉”成的?

蘿卜扎了一個月

同學間還要互扎練習

核對醫囑、墊上治療巾、消毒、進針……5月10日下午5點多,江津區中心醫院兒科學習室,24歲的規培護士李鑫雨正在練習靜脈注射。為了做到“一針見血”,她每天下班后都會來到學習室用模型練習。

注射就是人們通常說的“打針”,分為皮下注射、皮內注射、肌肉注射、靜脈注射等好幾種類別,每種注射都各有技巧,需要一針一針地練。

畢業於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的李鑫雨,目前正在接受為期2年的規培,今年6月規培結束后,才能正式上崗。

“第一次接觸注射是大一,老師告訴我們,這個技術別無他法,隻有多練習,熟能生巧。”李鑫雨說,當時,為了盡快上手,她就買了蘿卜練手,“蘿卜的手感與人相似,我就在蘿卜上找感覺。”

“一個蘿卜能練習兩三天,每個蘿卜都被扎得千瘡百孔才換下一個。”就這樣,李鑫雨連續扎了一個月,蘿卜用了好幾斤,終於找到了進針的手感。

在實操課上,老師讓他們互扎進行練習。由於同學手背血管較粗,她一針就見到了回血。換同學扎她了,由於她的血管不好找,那位同學第一針扎偏了,第二針也有點歪。最后她顫顫巍巍地扎了第三針才勉強合格。針尖帶來的刺痛感,讓李鑫雨第一次體會到護理功底過硬的重要性。

來到江津區中心醫院后,李鑫雨接觸了各種各樣的患者。在面對小患者時,李鑫雨尤其犯怵。“孩子的血管太細了,有的甚至不足1毫米,肉眼很難看清楚。加上小孩子會亂動,會哭喊,大大地增加了注射難度。”她說。

於是,李鑫雨細心觀察指導老師的每個動作,還把老師們寶貴的經驗記在了本子上:“肌肉注射時,2歲以下的兒童要打臀中肌和臀小肌,因為他們的臀大肌沒發育,吸收不好”“血管不好找的孩子進針角度要平一些”……記下來后,李鑫宇又在模型上反復練習。

在經過不斷實踐和練習后,哪怕給1歲以下的寶寶扎針,她也能做到“一針見血”了!

嬰兒們的年輕“媽媽”是如何“煉”成的?

隻有7滴水那麼多的奶

要喂5分鐘

5月11日早上8點,市婦幼保健院兒一科(新生兒救治中心)護士張宇已經在病房忙碌起來,今年26歲的她剛入職1年。

“我看看你拉臭臭了嗎?”她面前的保溫箱裡,躺著一個出生僅5天的嬰兒。張宇仔細觀察了嬰兒排泄物的形態,確認正常后,她輕抬起孩子的屁股,給小家伙換紙尿褲。

別看張宇現在動作嫻熟,但在剛進入新生兒救治中心時,她也曾不知所措。“為避免交叉感染,患兒家屬是不允許進新生兒救治中心的,所以患兒的吃喝拉撒就全部落在了我們護士身上。”張宇還記得第一次走進新生兒救治中心的情形:眼前的小嬰兒們是那麼小,有的胳膊還不及她大拇指粗,有的皮膚還是透明的,像果凍一般……她的心瞬間被融化了,一種強烈的被需要感油然而生。

“為了讓孩子們有足夠的安全感,我們要用護理單給他們鋪筑‘鳥巢’。”在主管護師王敏的演示下,剛從學校畢業,從未帶過孩子的張宇從最基本的換紙尿褲、鋪“鳥巢”開始學起。

“最考驗護士愛心和耐心的是給超早產兒喂奶。”張宇稱,“雖說孩子生下來就會吮吸,但超早產兒可能會吸不動奶嘴,我們就要用空針將0.5毫升的牛奶慢慢地喂給他們。”

0.5毫升其實也就7滴水那麼多,但喂奶時間卻長達5分鐘左右。為啥會這麼久?張宇說,她們會先將乳汁推到針頭,形成約一滴的量,然后放到孩子的嘴皮上,讓孩子吸吮,待孩子吞咽后,觀察是否有繼續吸吮的動作,再一滴一滴地喂。

科研型護士是怎麼“煉”成的?

“擠”時間“充電”

吃飯時還在翻閱文獻

5月10日8點,重醫附一院重症醫學科病房裡,29歲的護士甘瑞瑩正在為一名老人做康復訓練。甘瑞瑩與同事嫻熟地幫老人由臥躺逐漸過渡到站立,又引導老人活動手指、四肢。同時,她在《早期活動實施記錄單》上記錄下老人的生命體征、肌力、活動情況、血管活性藥物劑量等指標。

“這是我護理工作的日常,也是我參與的‘早期目標導向型活動在ICU有創機械通氣患者中的應用研究’護理科研項目。”甘瑞瑩說,在這個項目中,她主要承擔了患者項目實施和患者數據的收集統計。

甘瑞瑩畢業於重慶醫科大學護理學專業,本科畢業進入臨床后,她發現護理科研可以將科研課題和臨床相結合,探尋更好的護理理念、方法,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可做科研並不容易。剛加入科研團隊時,甘瑞瑩接手的第一個工作是參與調查問卷的設計。調查問卷該寫哪些條目?對應哪些指標?這些都是她平時很少接觸的事物。“有時候晚上12點,我都還在查閱文獻,請教相關領域的老師,調查問卷修改了一遍又一遍。”甘瑞瑩說。

起初,她也有畏難情緒,覺得科研很深奧,本職工作又忙,這讓她有些泄氣。她的導師重醫附一院重症醫學科護士長米潔就用親身經歷鼓勵她:短時間的付出不一定能結出“果實”,但這過程中積累的知識,將為后面的護理研究“蓄力”。認准方向、持之以恆是關鍵。

為趕上團隊的步伐,甘瑞瑩經常“擠”時間“充電”,有時吃飯時還在翻閱文獻,下班了還在收集整理數據。目前,甘瑞瑩參與的科研項目已經在市內三家區級醫院進行了推廣應用,反響很好。現在正在申報市級項目。

本報記者 李珩 雲鈺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