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日|心理醫生:大學生要提高面對挫折的能力

每年的5月25日,是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5·25”的諧音“我愛我”,意為關愛自我的心理成長和健康。
如何引導大學生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在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即將來臨之際,人民網重慶健康頻道邀請重慶市心理衛生中心(重慶市精神衛生中心,西南大學附屬心理醫院)醫學心理咨詢中心主任、主任醫師冉江峰,根據大學生心理特征,及成長面臨的困境,就如何認識自我、找到自身的力量、面對挫折等問題進行解答。
根據臨床診療經驗,談談大學生心理特征是怎麼樣的?
對此,冉江峰表示,當前大學生的年齡通常在十七八歲到二十一二歲之間,這個年齡在心理發展的過程中通常位於青少年晚期及后期,這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挺豐富復雜的。
“他們在行為上常常會表現出具有充足的活力,但有的時候他們的行為又顯得沖動和草率。在情感方面,他們情感起伏較大,易受到小的挫折表現出垂頭喪氣,或是暴跳如雷,也會因取得小的成績而信心暴增、喜形於色,也會因小小的感動,喜極而泣。有時他們也會陷入空虛和抑郁當中。他們的思維活躍,但對他們信任的事物有時又表現得固執己見,有一種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執著。在人際關系中,常會表現得夸大和與人建立關系的渴求。”
“上訴心理特點隻要對當事人自己,對周圍的人和事沒有破壞性。我們就不要輕易地認為他們的這些心理特點是不健康的。”冉江峰表示,社會需要給年輕人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談及重慶市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冉江峰介紹,目前,重慶還沒有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方面的研究和調查,但是《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對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調查顯示:調查中,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良好,但有一定比例的抑郁、焦慮等問題不能忽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較強,具備一定的心理健康技能,但仍需進一步提高。
大學生普遍面臨哪些心理困境?
冉江峰解答稱,通過在高校心理咨詢的經歷,他發現,前來咨詢的大學生以人際關系問題較多,包括跟同學、室友、導師的關系﹔最近幾年因抑郁、焦慮問題的學生也在逐年增多。
“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是多因素的:首先因為求助者本人性格特點,導致人際關系緊張。其次,家庭的養育方式,諸如溺愛、留守等經歷,對求助者的人格塑造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最后,社會因素目前高速發展的社會,通信技術的發展,我們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大學生這個群體難免也會受到影響。”對此,冉江峰建議,有心理問題的同學,不要諱疾忌醫,要充分利用高校的心理咨詢機構提供的服務,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要對自己的心理狀態重視,不要到積勞成疾的時候才想到調整。重視自己的心理狀態,就是對自己情緒體驗誠實充分地體驗,跟自己的真實情緒連接,而不是回避、否認真實的情緒,特別是大家通常說的負性情緒。意識到自身的非理性的思維:非黑即白、錯誤全是別人的、或錯誤全是自己的等如何影響自己的,同時發現問題后,要採取積極的行動進行改善,而非被動地等待。”
大學生應該如何認識自我?以怎樣的心態面對挫折?
冉江峰表示,在他的實踐工作中,曾遇到大學生有因失戀,而發展成抑郁。當然,形成抑郁的原因是多因素的。其中一條就是這個群體有一部分人存在忍受挫折能力低下有關。
“提高忍受挫折的能力應該從小就抓起,提升自己延遲滿足的能力也是提升忍受挫折能力的方法之一。另外,良好的人際交往,通過人際互動糾正自己對自己能力不切實際的夸大。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自己真實能力相符合的成就。這些活動就能提升自尊從而也提升忍受挫折的能力。”冉江峰說。(李道國)
來源:重慶市精神衛生中心
醫生介紹:
冉江峰,主任醫師,重慶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咨詢中心主任,西南大學心理學院校外導師,從事心理咨詢及治療工作20余年。擅長:焦慮、抑郁、失眠等的診治及輕中度人格障礙、情緒、成長等心理問題的個體、家庭、團體心理咨詢與治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