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條

“小規模漸進式”保護整治和“繡花”微改造——

重慶696處歷史建筑正在“重生”

2023年05月28日09:07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5月23日,渝中區五四路,夜色中的中英聯絡處舊址與周圍的建筑風格形成鮮明對比。

5月23日,渝中區五四路,夜色中的中英聯絡處舊址與周圍的建筑風格形成鮮明對比。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打卡‘重慶版布達佩斯大飯店’!”

近日,一條話題在互聯網上引發“晒圖熱”。被稱為“重慶版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是位於渝中區解放碑五四路的中英聯絡處舊址。

這座有上百年歷史的全國重點文保建筑,成了新晉“打卡點”,這種奇妙的融合,為中英聯絡處舊址帶來新的生命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截至2022年底,重慶共有696處歷史建筑,隨著重慶在城鄉建設中加大傳承保護歷史文化力度,它們正在經歷“重生”。

絕不“一拆了之”

城市建設為歷史建筑“讓路”

鮮為人知的是,如今人氣火爆的中英聯絡處舊址,曾面臨被拆除的危機。

近20年前,解放碑商圈一帶進行升級改造。當時的中英聯絡處舊址年久失修,房頂破爛,與周圍繁華的市容格格不入。有人提議將它拆掉,在原址建一個車庫。

但中英聯絡處舊址有著“特殊身份”,它始建於1844年,最初是法國天主教真原堂的一部分,后來曾是抗戰時期中英兩國在重慶城區的聯絡地點。相關部門多次調研后認為,該建筑結構完整、歷史意義重大,決定進行保護利用。

這一決定,獲得國家層面的認可——2013年,作為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群的組成部分,中英聯絡處舊址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和中英聯絡處同樣“死裡逃生”的,還有位於江北區的望江廠員工宿舍——這5棟宿舍樓造型獨特,樓頂像一個個半圓形的“波浪”連接在一起。與它們一路之隔,就是郭家沱長江大橋的橋墩。

按照原定建設方案,橋墩建在員工宿舍處,5棟宿舍樓會被拆除。但經過市區兩級反復協調,對大橋橋墩和匝道的位置微調2米,使員工宿舍群原址保留了下來。

這樣做的理由,蘊含在建筑歷史裡。

江北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望江廠的前身是抗戰時期第五十兵工廠,新中國成立后,望江廠又為國家軍工業作出巨大貢獻。這些建筑,正是重慶軍工業發展的重要歷史見証。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負責人表示,歷史建筑是重慶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鄉規劃建設中,保護好各類歷史文化資源要放在首位,城市建設也應為歷史建筑“讓路”。

“繡花”改造

讓歷史建筑有“面子”也有“裡子”

保留歷史建筑后,下一步又做啥?重慶給出自己的答案——“繡花”改造,為歷史建筑提質后,再活化利用。

中英聯絡處舊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保留原有建筑風格的同時,它的室內設施全面升級,成為一個精致的文化交流場所,設有咖啡廳,供人們小坐休憩。

位於兩江新區的“悅來庄稼”項目,升級的規模則更大。

該項目前身為始建於上世紀60年代的重慶江北化肥廠,部分老廠房、機械設備等保存完好,區域內有9處建構筑物群落被列入重慶市第六批歷史建筑。

2017年,悅來投資集團將原江北化肥廠進行保護性開發,保留原建筑面積約2.11萬平方米、改建及新建建筑面積約6.1萬平方米。

經過5年多打造,“悅來庄稼”成為《回來的女兒》《法醫秦明》《勇者無懼》等多部影視作品取景地,把“重慶工業風”吹到全國觀眾面前。

對歷史建筑進行打造,是否與保護相沖突?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對此進行解釋。

“歷史建筑的保護核心是保護其歷史風貌,即建筑外觀。在符合相關規定的情況下,對歷史建筑的內部可進行適當的結構改造,安裝水電管網等配套設施,將其打造為公共空間等。”該負責人說,去年5月,市委辦公廳和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重慶市關於在城鄉規劃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提出保護凝聚社會公眾情感記憶的既有建筑、老建筑、古民居,採用“小規模、漸進式”保護整治方式和“繡花”微改造方式,補足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

這意味著,歷史建筑將不僅有“面子”,更會有“裡子”,市民也能更好地親近它們,從中感受重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延續歷史記憶

傳承保護歷史文化與提升城市價值相輔相成

在一幢幢歷史建筑“重生”的背后,是重慶對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視,也折射出發展思路的轉變。

例如,過去對老舊城市片區的改造,多為“拆舊建新”﹔現在為了留住歷史記憶,重慶則選擇“原汁原味”。

位於南岸區菜園壩長江大橋以南,蘇家壩立交以西的長江電工廠職工宿舍區,共有101棟老建筑,是中心城區內現存規模最大的建國初期職工宿舍區。

2022年,南岸區啟動“銅元局·城市時光”項目,僅拆除了質量較差的6棟老建筑,保留91棟、改建4棟。

“我們對每一棟老建筑都進行了‘摸底’,並保留了原有的街巷空間和70多棵老樹,讓歷史風貌得以留存。”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歷史文化資源不僅包括歷史建筑,還包括工業遺產、抗戰遺址、自然資源文化、古樹名木、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這些“活歷史”,共同彰顯著傳統巴渝、明清移民、開埠建市、戰時首都、西南大區的歷史記憶、城市文脈。

傳承保護歷史文化與提升城市價值,相輔相成。

以中英聯絡處舊址為例,如果拆除后修車庫,容量不會超過50個車位﹔而如今,其建筑價值已達上億元,為解放碑商圈增添了歷史底蘊。

又如“悅來庄稼”,該項目將建成集文化藝術街區、文化特色展館、公益區等業態於一體的藝術設計微度假目的地、工業遺址保護展示區、創意設計產業聚集地,為兩江新區帶來新亮點。

再如“銅元局·重慶時光”,這裡部分老建筑將改造為擴建后的南坪長江實驗學校的食堂、辦公室及閱覽室,公交首末站管理用房,提升周邊居民生活品質。借助臨江的區位優勢,這裡將有望成為南岸區新地標。

據悉,下一步,重慶將繼續在城市規劃建設中處理好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讓歷史建筑、老街舊巷等成為重慶城市文化傳承的生動載體。(記者 申曉佳)

(責編:黃凌、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