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推薦

川渝共建感染性疾病中西醫結合診治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聯手為抗新冠經驗方“瘦身”

2023年05月29日07:23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中西醫實驗室,研究人員利用先進設備進行實驗。記者 崔力 攝/視覺重慶

中西醫實驗室,研究人員在用顯微鏡觀察樣本。記者 崔力 攝\視覺重慶

抗新冠經驗方

該經驗方原有12味藥,通過實驗,在藥效不變的前提下,實驗人員將12味藥精簡到6味,並改進了藥物的口感。未來,該經驗方有望成為新藥獲批上市。

實驗室名片

川渝共建感染性疾病中西醫結合診治重慶市重點實驗室成立於2021年,由重慶市中醫院和成都中醫藥大學共建,是唯一一個醫學類川渝共建實驗室。

該實驗室聚焦感染性疾病,通過整合感染性疾病的中醫治療優勢與西醫研究優勢,形成研究合力。

目前,該實驗室已承擔22項科技項目,獲批科研經費800余萬元。

在細胞培養皿裡滴入3滴藥劑,放在顯微鏡下觀察、計數后,川渝共建感染性疾病中西醫結合診治重慶市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中西醫實驗室)實驗師白靜小心翼翼地將培養皿放進細胞培養箱……

“接下來,我將繼續觀察這些細胞的變化,完成藥物功效驗証實驗。”白靜所說的藥物是芩藿上感合劑,是中西醫實驗室所研究項目“克冠方抗新冠病毒及變異毒株活性成分、作用機制、院內制劑提升再注冊與新藥臨床前研究”的產物。

“通過這項研究,我們想把中醫藥克制新冠病毒的作用機制弄清楚。”中西醫實驗室主任、重慶市中醫院檢驗科主任張娟說。

川渝為何要共建這個實驗室?中西醫實驗室還研究些什麼?連日來,重慶日報記者走進這個實驗室一探究竟。

“吃螃蟹”

聚焦感染性疾病,應用中西醫結合手段研究新冠病毒

“聯手成立中西醫實驗室,我們兩家單位是一拍即合。”5月22日,張娟對重慶日報記者這樣說道。

時間回到2020年,重慶市科技局聯合四川省科技廳開展川渝共建重慶市重點實驗室認定工作。

得知消息,張娟第一時間給成都中醫藥大學醫學技術學院院長國錦琳打去了電話。

“太好了!”在電話那頭,國錦琳也十分興奮。

原來,早在2018年,成都中醫藥大學就已與重慶市中醫院共建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重慶中醫院/第四臨床醫學院,圍繞學生培養等方面展開合作。

通過兩地共建,他們將中西醫實驗室設在重慶市中醫院內,更令張娟興奮的是,通過這個平台,中醫的治療優勢與西醫的診斷、基礎研究等優勢深度融合,從而形成研究合力。“聚焦感染性疾病,應用中西醫結合手段研究新冠病毒,我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張娟說。

國錦琳當時也對共建中西醫實驗室充滿期待:“我們學校有不少科研成果,但由於缺乏轉化平台和相關合作機制,導致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和應用價值較低。”

國錦琳說,通過中西醫實驗室這一平台,雙方可以共享人才、設備、項目等資源,既發揮成都中醫藥大學在基礎研究方面的優勢,讓臨床問題能夠得到解決,又能共享重慶市中醫院大量的臨床數據和樣本,進一步推進基礎研究,讓研究成果得到轉化。

為什麼聚焦感染性疾病?張娟解釋,當時,新冠病毒席卷全球,如何防治新冠病毒成為全世界的研究焦點和熱點,“從古至今,中醫在疫病防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新冠病毒正是感染性疾病。”

於是,他們將中西醫實驗室的研究方向瞄准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兩家單位也從10余家申報單位和機構中脫穎而出,並於2021年底獲批。

“這個實驗室不僅可以推動中西醫深度融合,形成研究合力,還可以推動川渝兩地中醫藥一體化發展,為川渝兩地群眾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重慶市中醫院科技外事處處長梁旭明說。

搞科研

承擔22項科技項目,研發感染性疾病檢測新技術、新藥物

“我們前期實驗已基本結束,接下來該交給你們做臨床檢驗了。”今年3月,國錦琳給張娟打來電話。

中西醫實驗室成立的當年,他們便拿到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新冠疫情應急專項——“克冠方抗新冠病毒及變異毒株活性成分、作用機制、院內制劑提升再注冊與新藥臨床前研究”。根據分工,該項目由成都中醫藥大學進行前期基礎研究,后期由重慶市中醫院進行臨床研究。

“我們研究的抗新冠經驗方,新冠疫情期間已在臨床中使用。雖然當時同步進行了臨床研究,卻缺乏作用機制研究。”國錦琳說,經驗方有12味藥,這些藥中,哪些在發揮作用?是如何“克制”新冠的?他們要把這個機制“說”清楚。

去年9月,成都新冠疫情嚴重,也是實驗最關鍵的階段,需要做藥效學實驗。這項實驗的整個過程不能中斷,意味著必須有人守在實驗室。成都中醫藥大學徐海波教授、白靜實驗師主動請纓,住進了實驗室,一住就是半個月。

目前,通過實驗,在藥效不變的前提下,他們將12味藥精簡到6味,並改進了藥物的口感。

“我們給它取名為芩藿上感合劑,主要是治療新冠和上呼吸道感染。”國錦琳說,接下來,該藥物將在重慶市中醫院進行臨床檢驗,未來,這個經驗方有望成為新藥獲批上市。

“除了該項目,目前我們雙方還在開展另一個合作項目——關於耐藥菌的檢測方法研究。”張娟稱,截至目前,中西醫實驗室已承擔22項科技項目,其中,國家級項目9項、省部級項目11項,獲科研經費800余萬元﹔已獲省部級科技成果三等獎1項﹔已發表論文48篇,其中SCI論文40篇。

“我們努力在感染性疾病檢測新技術開發、藥物靶點篩選、新藥物研發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張娟說。

筑平台

研究生能得到“雙師”培養,為川渝兩地中醫藥人才培養夯實基礎

5月21日,周末,中午12點多,29歲的研究人員任放結束了當天上午的實驗。

“我做的實驗是從天然植物中篩選出抗乙肝病毒的牛防風素,它可能是一種新型的天然抗病毒藥物。”任放說。

任放來自四川閬中,在重慶醫科大學讀完博士后,進入中西醫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

“我看中的是中西醫實驗室這一平台,能給科研提供更多的機會。”任放說,她的專業是臨床檢驗診斷學,在碩博連讀過程中,她漸漸對中醫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萌發了弄清楚這些“草藥”發揮作用機制的想法。

依托中西醫實驗室,任放主持的項目“中藥單體歐前胡素通過調控NOX4阻礙ROS誘導的自噬相關途徑抑制cccDNA轉錄活性的機制研究”獲得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

同樣借助中西醫實驗室這一平台,另一名博士秦旖璐主持的項目“m6A去甲基化酶FTO通過調控OCT4參與乳腺癌腫瘤干細胞的干性維持”獲得2021年度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3批特別資助(站前),是當年重慶市臨床醫學類僅有的四位博士后之一。

“中西醫實驗室給我們搭建了成長的平台。”成都中醫藥大學臨床檢驗診斷學研二學生王張敏說。

和其他學校的研究生不同,王張敏有兩位導師,一位是張娟,另一位是國錦琳。

研究生學習的第一年,王張敏在成都中醫藥大學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從研二開始,她在中西醫實驗室進行科研及臨床實踐。她的研究課題由兩位導師共同確定,有任何問題都可以請教兩位導師。

“川渝兩地的聯合培養讓我受益很大。”王張敏說,從去年9月起,她就在雙導師的指導下,開始做中醫藥治療感染性疾病機制研究及藥方研發,目前已經取得一定進展。

“中西醫實驗室為川渝兩地中醫藥人才培養搭建了堅實的平台基礎。”張娟說,該實驗室已引入12名高層次人才,其中,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研究員1人,博士、博士后11人。中西醫實驗室現有研究人員50余人,其中,博士及高級職稱人員33人,形成了一個集傳染病、臨床診斷、中醫臨床、現代生物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具有國際視野的研究團隊。

“如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如火如荼,重慶市中醫院正在建設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屆時,將為中西醫實驗室新增約2000平方米的面積,為實驗室提供更堅實的硬件基礎。”張娟稱,未來,兩家合作單位將努力把中西醫實驗室打造成為行業內中西結合治療的“領頭羊”,爭取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更好地服務川渝人民,推動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李珩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