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原創

新重慶 跑起來︱從“制造”到“智造”的江津探索

劉政寧 李波
2023年06月30日07:09 | 來源:人民網-重慶頻道
小字號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是新時代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開局之年。當前,重慶各區縣正以“敢闖敢干、唯實爭先”的勁頭,在工業提振、經濟發展、城市建設、鄉村振興等方面譜寫新篇章,賽出新變化。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發布策劃《新重慶 跑起來》大型主題採訪活動,深入各區縣實地調研,挖掘好案例,講述好故事,通過一系列融媒體產品,展現各區縣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的新風貌,讓“跑起來”的步伐更加堅定沉穩。

幾江半島。江津區委宣傳部供圖

重慶江津區,是長江入渝第一區。近年來,江津區長效實施“津鷹計劃”,堅持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依托基底深厚的傳統制造業迭代升級,擠進新興產業賽道,推動江津“制造”邁向“智造”,形成德感、雙福、珞璜、白沙四大工業園的工業矩陣,建成裝備制造、汽摩及零部件、新型材料、電子信息、食品加工五大優勢產業集群,實現了各美其美的特色化發展。

主動求變,產業升級補鏈強鏈

周末,江津市民祝莉坐上軌道交通江跳線。30分鐘后,這列列車將把她從江津帶往重慶中心城區。讓祝莉意想不到的是,列車上的關鍵部件——齒輪,正是由位於江津的企業重慶齒輪箱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重齒公司)所生產的。

重齒公司前身為三線建設時期的國營永進機械廠,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的重齒公司不僅是國內首批實現核心業務全面數字化的企業,更是國內最大的硬齒面齒輪研發制造基地之一,連續多年被評為“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

從跟跑到並跑,重齒公司的突破在江津工業發展中並不是個例。

江津農業產值連續多年保持重慶市第一位,但全區丘陵面積佔65%,農業生產主要靠人力和小微型農機,這也為江津發展丘陵山區農機裝備提供了源動力。重慶年產微耕機超180萬台,江津產就有50萬台,約佔全國微耕機總量的16.7%,出口量更是連續5年位居全國第一。

位於江津德感工業園的重慶匯田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簡稱匯田機械)是國內最早走農機電動化、智慧化的企業之一,在枝條粉碎機細分領域已做到全國領先﹔重慶市恆昌農具制造有限公司在耕作刀具中高端市場上,是國內市場上少有的能與國際品牌較量的企業之一﹔威馬農機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微耕機、田園管理機等產品銷量自2018年連續四年位列全國第一,境外市場銷量佔總銷量近65%。

匯田機械與中科院聯合研發的無人電驅多功能作業平台。李波攝

“區別於傳統農機企業以組裝為主,缺乏中高端裝備的研發和制造能力。匯田機械依托‘農機宜地化、土地宜機化、服務社會化’農機化生產‘三化’工作路徑,通過資源整合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實現了農機、農技、農資三項融合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匯田機械董事長張益佳說:“我們希望能讓農民真正地輕鬆起來。”

為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推動產業迭代升級,重慶潤通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潤通科技)打造了一支250人左右,由國內外資深專家組成的研發團隊,不斷加強新技術、新能源在傳統領域的應用研發,持續提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潤通科技生產車間。企業供圖

今年2月,潤通科技與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D12000iEP全能變頻充電站,有效解決了農業無人機的續航焦慮。該充電站能實現9分鐘極速閃充,每充一塊電池節省1.76元,同時還支持充電模塊可獨立拆卸,滿足市電、燃油充電的多場景使用需求。

位於德感工業園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廣州雙橋(重慶)股份有限公司則通過技術將車間廢棄蒸汽充分利用,既回收潛熱又提高熱效率,成功打造了數字化車間。如今,該企業人均產出提升12%,產品不良品率降低11.1%,運營成本降低16.3%,單位產品能耗降低59.3%。

傳統賽道迭代升級,新賽道上,江津正在加速新興產業換道超車。借力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載體,江津吸引了四川武駿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在白沙工業園興建年產8GW光伏封裝材料及制品項目,以及和友重慶光能有限公司投資修建年產50萬噸的光能材料項目。今年前4月,兩大項目年度投資完成率均超過70%,成為白沙工業園重點項目投資的主要增長點。

有配套、有政策、有環境,今年3月,江津區與長三角太陽能光伏技術創新中心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以白沙工業園作為試點和重點,打造500億產值以上規模的光伏產業園。接下來,白沙工業園將重點瞄准硅片、電池、組件、應用示范等產業鏈關鍵環節開展招商工作,不斷吸引光伏產業項目落戶白沙工業園。

智能制造,激發活力提升效率

武駿光能中控系統。李波攝

走進武駿重慶光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從原料稱重及混合、融化、壓延、退火、切割到磨邊、鍍膜、鋼化,在長達一公裡有余的生產線上,隻有11位一線操作人員。而讓他們如此輕鬆就可以實現生產的核心在於其中控系統。在這裡,隻需要1到2名工作人員,就能監測所有9條生產線的生產情況,生產環節有任何問題,系統會自動報警,管理人員可以隨時對接一線生產工人。

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早在2018年,江津區委、區政府就出台了《江津區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在強化大數據智能化產業招商引資的同時,加快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重點通過支持企業機器人換人、數字生產線、數字車間、智能工廠建設加快推進智能制造升級發展,促進“江津制造”向“江津智造”轉變。

2022年,潤通科技正式組建“潤通智能工廠項目部”,全面推動智能化生產。隨著落后產能淘汰,今年下半年,潤通科技現有的16條生產線將全部更新成為新的生產線,實現工業3.0向4.0的蝶變。

走進潤通科技智能化工廠,便被生產線上形形色色的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設備所吸引。工人隻需設定相關參數,進行關鍵工序的確認和調整,生產線便可自動完成大部分工作。

“2011年,一條生產線需要60多人,但如今,一條生產線隻需要40多人,產能反倒提高了一倍以上。”潤通科技制造部負責人甘建偉介紹,2019年人效比隻有1.67,現在高達2.38。

置身於“江小白”系列高粱酒包裝數字化車間,數字化給生產帶來的便利,更是清晰可見。

江小白自動紙套機。企業供圖

4.5萬平方米的數字化車間採用洗、灌、裝一體的自動化流水生產線,每條線配有酒瓶噴碼、標簽、瓶蓋、液位檢測系統設備,生產線基本不存在人工配送物料,物料通過設備傳輸帶自動傳輸,白酒包裝生產工藝上瓶、洗瓶、灌裝、燈檢、貼標、包裝過程均能在中央控制系統進行監控。

中控系統將現場採集的數據結合生產工藝流程監視進行集成,實現各工藝環節的過程、狀態、數據透明化、可視化﹔包裝完成的產品通過自動化物流系統運輸到成品倉庫,從而高效地提高了物流效率與准確性。

走進位於雙福工業園的歐好光電控制技術(重慶)有限公司(簡稱歐好光電)的生產車間,一台台精密儀器優秀平穩地運行著,一件件產品快速成型。

“傳統生產靠的是眼力和手上功夫,現在,一台智能生產機器相當於一整條人工生產線。”歐好光電總經理助理陳可介紹,該企業自主研發的O型圖裝配機,使用CCD視覺系統,一台機器抵得上5—6個熟練的一線工人﹔十一軸水車閥體加工機更是抵得上7—8個熟練的一線工人。“原來手工生產6分鐘才能生產一個的產品,現在隻需要5秒。”

科技創新是贏得未來的關鍵。同處雙福工業園的祥恆創意(重慶)新材料有限公司包裝生產數字化車間,打造了多個應用場景,實現網絡化、自動化、數字化制造。“數字化車間提升了設備和人員生產效率,效率總體提高了30%左右。在質量方面,降低了材料損耗和設備損害,每年為公司節約質量成本25%。”該企業負責人介紹。

德感工業園。德感工業園供圖

2020年、2022年,江津工業園區先后入選《第九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名單(食品·糧油加工)》《第十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名單(工業互聯網)》,加上之前榮獲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裝備制造),江津區成為重慶唯一一個擁有3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的區縣。

人才為先,“科技副總”助企破題

“城市發展渴求人才,真誠希望廣大青年人才來津干事創業、創新創造、奮斗逐夢,為推動江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青春智慧和人才力量。”今年5月,江津區委書記李應蘭向海內外青年人才發出邀約信,首批拿出168個崗位共計340個需求崗位,招攬人才來到江津干事創業。

產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早在2017年,江津開始實施“津鷹計劃”,設立每年不低於1億元的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全力保障人才引進、培養、使用等工作開展。近年來,江津區聚焦先進制造業建設,更加精准、更大力度地集聚智能裝備制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重點領域緊缺人才,推行“人才強鏈計劃”,持續釋放引才聚才“虹吸效應”。

此外,江津區加快對接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的制造業發達城市,探索跨區域人才聯動合作機制,實施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雙輪驅動,布局“雙招雙引”聯絡點,重點構建10個左右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引進100名高端人才和青年專才。

目前,江津累計引進院士專家及其團隊7個、海外專家團隊3個,現有院士工作站1個、海智工作站3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個,人才總量達到20余萬人,為江津制造邁向“智造”提供了有力保障。

江津區還在重慶市先行試點“科技副總”進企業專項,探索建立“政府搭台、企業用才”“柔性借智、協同攻關”機制,解決企業高端人才不足、創新動力乏力的難題,助推產學研融會貫通。

江津區第二批“科技副總”簽約聘用儀式。賀奎攝

自從被選聘派駐到中建橋梁有限公司擔任“科技副總”以來,重慶大學教授陳增順每周都會帶著技術團隊來到江津與企業研發人員共同推進新技術研發工作。陳增順團隊的到來,幫助中建橋梁有限公司成功解析了重慶郭家沱大橋的風場規律,正在著力攻克橋梁智能監測難題。

2023年重慶市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產品發布會上,由重慶駝航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駝航科技)研發的“駝峰500”重載無人機上榜27個創新產品名單。“潘小明研究員功不可沒。”駝航科技創始人王強口中功不可沒的潘小明是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正高級研究員。自潘小明擔任公司“科技副總”以來,先后攻克10多項無人機關鍵技術難題。如今,“駝峰”系列已成功用於高原、高山、海島等特殊區域的應急消防救援、科研挂載試驗,更在全球首次實現重載無人機“綠色礦山”勘探設備運輸。

好政策、好服務,讓越來越多像陳增順、潘小明一樣優秀的人才來到江津工作。“科技副總”進企業,讓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進車間、走向市場,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據悉,江津區“科技副總”進企業專項工作開展以來,已幫助企業解決關鍵難題70余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20余項,為企業帶來直接經濟效益超過1億元,有效推動企業走上轉型升級的快車道。

(責編:陳易、張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