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好醫生”梁鴻:仁心待人 詮釋醫學的溫度

近日,由重慶市衛生健康委、市委宣傳部、市總工會、市委網信辦、市文明辦等部門聯合評選出的“重慶好醫生、重慶好護士”2023年第一季度人物名單公布,重慶西區醫院(九龍坡區二院)神經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梁鴻獲評“重慶好醫生”。
手術中。重慶西區醫院(九龍坡區二院)供圖
痴迷醫學 成就“刀鋒舞者”
“手術這關算是過了,接下來就是好好觀察、治療。”經過幾個小時高度緊張的手術,一位28歲患者的顱內垂體腺腫瘤成功切除,主刀醫生梁鴻心裡的石頭這才落了地。在確定了患者手術成功后,他又投入到下一場手術的准備。
梁鴻查看患者術后情況。重慶西區醫院(九龍坡區二院)供圖
在醫學領域,神經外科是公認的技術密集、知識密集且高風險的醫學專科,卻讓從小對向往當外科醫生的梁鴻格外著迷。“大腦是人的‘生命中樞’,也是人體中最為細膩、脆弱的器官,能在大腦和神經上‘動刀子’,幫助患者解除痛苦,讓人很有成就感。”
高考時填報志願時,梁鴻選擇的所有志願都是醫學專業,最終以優異的成績進入第三軍醫大學(現為陸軍軍醫大學)后,從本科到碩士再到博士,到成為世界腦神經科學頂尖學府——美國梅奧診所和匹茲堡大學的訪問學者,梁鴻始終在神經外科領域一路求索,深耕臨床,精進技藝,不斷成長。
專業沉澱 “面診”看出腫瘤患者
不管是在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還是在重慶西區醫院,梁鴻參與過很多危重患者的搶救任務,每一次與死神賽跑,他都竭盡全力,久而久之沉澱下來的是對專業的專注,讓他多了一項本領——在不經意間就可看出疾病的端倪。
2019年,梁鴻一家三口去旅游時,看到游客顏先生其手腳、唇、鼻異常粗大,憑著多年神經疾病的診療經驗,梁鴻判斷其大腦裡很可能有垂體瘤,建議盡快去醫院檢查一下生長激素。回去后,顏先生心懷感激地打來電話,結果與梁鴻判斷得一致。
這些年,梁鴻通過這種不經意的“面診”,已經為8位陌生人診斷出腦垂體瘤,讓其及早解除了疾病的困擾。
精益求精 填補20余項技術空白
“神經外科手術茲事體大,手術的入路、局部解剖要了然於胸﹔對手術設備、手術器械的性能要了如指掌﹔在技術方面也要精益求精。”梁鴻說。外科手術醫生選擇什麼樣的策略、做到什麼程度、選擇什麼時候結束,全在術者內心,因此,對其的研究不可淺嘗輒止。
梁鴻帶領手術團隊進行手術。重慶西區醫院(九龍坡區二院)供圖
梁鴻的高標准嚴要求,讓神經外科成長得更快更好。目前科室在顯微鏡神經外科技術、神經內窺鏡技術和神經介入技術等三項關鍵技術領域,實現了全面突破,先后在20余種手術中填補了九龍坡區的醫療技術空白。
仁心待人 詮釋醫學的溫度
醫患是生命的共同體,患者多一分信任,醫生就會多一分勇氣﹔患者多一分疑慮,醫生也會多一分顧慮,唯有信任,才能共贏。
梁鴻說,不少患者找到他之前,都被認為沒有了手術機會,因此心情十分低落。遇到這種患者,梁鴻都會親自探望患者,為他們分析病情,講解手術方案。在患者心中,梁鴻耐心的溝通如定海神針,給他們帶來安慰,讓他們重拾信心,滿懷希望地接受手術。
梁鴻(右)術前術后與患者充分溝通。重慶西區醫院(九龍坡區二院)供圖
“醫學的人文性歸根結底就是‘善良’二字。”梁鴻鼓勵年輕醫生要深入和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困難和需求,在手術、操作的時候要時時刻刻為患者著想,盡量減少損傷。
在他看來,做一個善良的人,才是成為好醫生的第一步。一位成功救治后康復出院的患者,或許就是醫學有溫度的最好詮釋。(重慶西區醫院(九龍坡區二院))
(注:此文屬於人民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