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測骨齡?鬆山醫院兒科:生長發育正常時不可盲目干預

暑期兒科門診,經常有家長帶小孩來看病,要求測骨齡,很多家長甚至熱衷於測骨齡,其實並沒有必要。那麼,孩子是否需要“常規”“定期”測骨齡呢?骨齡到底是什麼?哪些孩子需要定期監測骨齡?今天我們就來聽聽重慶鬆山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馬娟聊聊骨齡那些事。
什麼是骨齡?
骨齡(bone age BA):全稱骨骼測定年齡,就是骨頭的年齡,代表兒童生長發育的潛力。骨齡是發育年齡,反映人體生物年齡,能比較正確評價人體成熟程度。
簡而言之,以骨骼的發育變化測定的體格發育年齡叫做骨齡。骨齡是兒童體格發育的基本指標。
骨齡到底怎樣拍呢?
手腕部是公認的觀察骨發育和測定骨齡的主要部位,適合於各年齡階段。
拍攝部位:左手(弱勢手),腕部正位 X 線片,除拍攝手部諸骨外,還應包括尺、橈骨遠端骨干2cm—3cm。
左撇子測哪隻手?
有人可能會問,骨齡一般測弱勢手,即如果是右撇子,測左手。但如果是左撇子,是不是就應該測右手呢?
不是,也是推薦左手。因為骨齡的衡量標准基於“左手”X線的大樣本研究,因此無論左撇子和右撇子,均建議測左手,右手骨齡沒有相應的參考標准。
骨齡和身高有什麼關系?
骨骼發育對身高起著重要作用,骨齡越小,生長潛力越大﹔骨齡越大,生長潛力越小。
但並不是說骨齡越小越好。一般而言,骨齡與實際年齡相符或略有差別,正常差別不應超過1歲,如果超過2歲要考慮病理性因素。
所以,骨齡可以作為預測身高的重要參考測量方式。一般來說,當男童骨齡達到15歲,女童骨齡達到13歲時已到達最終身高的95%。當然,骨齡不是生長發育參考的唯一標准,還需要結合其他情況綜合分析。
哪些孩子需要及時監測骨齡?
1.增長緩慢的孩子
與同地區、同性別、同年齡的孩子相比,身高較矮的孩子,以及生長速率緩慢的孩子。
生長速率緩慢的參考值為:
3歲以下的兒童,身高增長速率≦7cm/年﹔
3歲至青春期的兒童,身高增長速率≦5cm/年﹔
青春期兒童,身高增長速率≦6cm/年。
2.中樞性性早熟的孩子
中樞性性早熟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2022)中指出CPP診斷標准之一:
性征提前出現,即女童7.5歲前出現發育或10.0歲前出現月經初潮﹔男童9.0歲前出現睪丸增大,需要進一步檢查和監測骨齡。
3.嚴重消瘦、超重或肥胖的孩子
嚴重消瘦、超重或肥胖,會影響兒童的骨齡發育,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接受骨齡檢測。
4.出生時身長、體重不足的孩子
出生時身長、體重不足,兒童期持續矮小的孩子,需要定期監測骨齡。
5.參加特殊人才選拔的孩子
對身高有特殊要求,參加特殊人才選拔的孩子,例如:模特、舞蹈演員、空乘、飛行員等。
哪些因素可以影響骨齡呢?
骨齡受遺傳因素、營養狀況、內分泌環境(如生長激素、性激素、甲狀腺激素)、疾病、運動、骨齡評估方法等影響。
其中常見的影響因素有以下幾點:
1.超重、肥胖增加骨齡提前的風險,超重男、女童骨齡提前風險接近,肥胖女童骨齡提前風險大於男童。消瘦增加骨齡落后的風險。
2.生長激素缺乏所致矮小症患兒普遍存在骨齡落后,骨齡落后值與生長激素峰值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真性性早熟和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兒童骨齡常常提前。
3.青春期甲亢患者骨齡發育落后,FT3與骨齡落后關系更為密切,甲亢病程越長,骨齡落后程度越明顯。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患兒骨齡則顯著低於正常兒童。
4.體育鍛煉有利於骨骼及全身的鈣磷代謝,促進骨骼發育,有研究表明,經常運動組骨齡平均值高於不經常運動組,且前者骨齡與生活年齡之差顯著小於后者,也就是說經常運動組骨齡與實際年齡更為接近。
骨齡檢測有輻射嗎?
凡是X線照射都會有輻射,但骨齡檢測輻射劑量很小。骨齡通常拍攝左手及腕部(離主要器官較遠的末端部位),一次骨齡照片所接受的X線量少於0.00012mSv。
一次骨齡照片的輻射量,相當於在自然界20分鐘、坐飛機2分鐘、看電視44小時或者吃飯21天所接受的輻射量,作用微乎其微,對人體無損害。因此,家長無需談X線色變,它的輻射劑量是安全的。
綜上所述,定期監測身高的水平、速度和骨齡,是非常重要的。但相比於某個年齡身高的點,動態觀察更為重要,可以每3月測一次身高,必要時每半年測一次骨齡,觀察生長趨勢,以及所在曲線的變化情況。
相比身高,孩子整體的健康問題,心理健康和素質培養,也很重要,不要盯著身高,或者定了一個不切合實際的身高目標,讓自己很憂慮。
一般來說,身高在正常范圍內,如果沒有明顯生長發育問題或疾病,不要為了盲目追求達到多高,而採用藥物干預。(重慶鬆山醫院)
(注:此文屬於人民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