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節特輯丨郝萍:做一個有溫度的醫者

果斷睿智,雷厲風行,潛心腫瘤醫學的博士醫生﹔簡潔精致,溫暖隨和,喜歡舞文弄墨的知識女性﹔兩種看似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卻在重慶西區醫院腫瘤中心主任郝萍身上,毫無違和之感。
郝萍看診畫面。重慶西區醫院供圖
辛勤耕耘收獲諸多成果
1989年參加高考的郝萍,在高考志願書第一志願上,毫不猶豫地填上了第三軍醫大學,本科畢業后她被分配到原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腫瘤科臨床一線,憑著鍥而不舍的勁頭,完成了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學業。期間,也到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介入科進修學習。
多年臨床工作的積累,為郝萍的救治病患和學術研究打開了一扇門。她先后獲得重慶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陸軍軍醫大學臨床新技術二級甲等獎,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吳階平科研基金項目、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臨床科研課題等多個課題,在圍繞腫瘤治療的先進技術方面,收獲了一批亮眼的“果實”。
過硬的技術也贏得了良好的口碑。一名得到過郝萍精心診治的腎癌患者,在一年后病情復發時,聽說郝萍到了西區醫院,就選擇轉至西區醫院。
7月22日,郝萍被聘為重慶市中西醫結合學會介入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在腫瘤患者救治方面的突出能力再次得到了同行的認可。
阻擊腫瘤是場“持久戰”
2022年,郝萍來到了重慶西區醫院腫瘤中心。有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有攻堅克難、勇往直前的勁頭,最重要的是對救治病患的那份熱情,郝萍與西區醫院的“氣質”不謀而合。
坐診、查房、科室病例討論、疑難病例的多學科會診、手術、科研……每天忙碌而充實,郝萍帶領著團隊卻樂此不疲。
郝萍查看患者恢復情況。重慶西區醫院供圖
作為腫瘤中心主任、學科帶頭人,郝萍一邊緊盯醫學前沿技術發展方向,一邊帶領團隊開展新技術研發。在臨床中,郝萍一直致力於惡性腫瘤從“絕症”向“慢性病”的轉變。“醫生不是在治療患者的腫瘤,而是治療得了腫瘤的患者。”郝萍說,治療腫瘤如同打仗,要有打“持久戰”的長遠眼光,才能使患者的獲益最大化。首先是對腫瘤准確、全面的診斷,同時要全面了解腫瘤治療的前沿進展。有了對病情的全面把握,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根據患者病情制定合適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同時避免過度治療或治療不足。
郝萍在查房中。重慶西區醫院供圖
去年9月,郝萍帶領團隊成功開展院內首例輸液港植入術,在保護患者血管的同時,避免反復穿刺帶來的痛苦。隨后開展了腫瘤的癌痛管理、腫瘤患教等,近日,又開始籌劃放射性粒子植入等新技術。“無論是輸液港植入技術的開展,還是新技術的引進,我和團隊都是想用實際行動告訴患者,腫瘤其實沒那麼可怕,有勇氣面對就能做生活的強者”。
給患者“走夜路”的勇氣
病房門口仿真插花的花瓶,預示著生命的豐富多彩﹔護士站綠植錯落,向日葵向陽而生,展示著生命的活力﹔走廊裡工筆花鳥畫整齊排列,構成了別樣的“藝術畫廊”……每一個來到西區醫院腫瘤中心病房的人,都能從這些充滿治愈元素的空間裡,感受到濃濃的生活氣息。
科室布置細節。重慶西區醫院供圖
對於這樣做的初衷,“創意總策劃”郝萍解釋說,一直以來,不管是患者還是患者家屬,進入腫瘤科就感覺已經是“窮途末路”,特別是患者手術化療后或腫瘤晚期的病人對自身疾病過度恐懼,而不良情緒又會對身體康復產生不良的影響,甚至會惡化病情。因此腫瘤康復需要身心兼治,軀體康復、功能康復的同時,心理康復也不容忽視。
“希望通過環境的改變,給患者和家屬傳遞一種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郝萍說,作為醫務人員,我們是陪伴患者“走夜路”的人,不能改變夜的黑,但因為我們的每一個細節都會給患者增加“走夜路”的勇氣。
病房內所有畫作均為郝萍所作。重慶西區醫院供圖
“最大程度地減少不良反應,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療效果,最大程度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和生存時間,這便是我們的目標。”郝萍說。
郝萍堅信,面對窮凶極惡的病魔,總有一些人要沖在前線,做一個有溫度的醫者,便是照亮腫瘤患者生命的那束光。(重慶西區醫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