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原創

中外專家共聚重慶大足 為全球石窟寺保護貢獻智慧

胡虹 黃亞輝
2023年08月20日20:32 | 來源:人民網-重慶頻道
小字號

斗轉星移,萬物變化,承載著文化傳襲的石窟寺如何抵御損害?8月19日,以“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石窟寺保護”為主題的首屆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在重慶市大足區召開。

本次論壇由國家文物局、重慶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重慶市文物局)、重慶市大足區人民政府承辦。主要聚焦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石窟寺保護,旨在以國際化視野匯聚各方智慧,助力石窟寺保護領域應對氣候變化,並形成有辨識度的石窟寺保護國際交流合作品牌,為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石窟寺保護利用之路貢獻力量。

首屆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在重慶市大足區召開。鄒樂攝

在論壇中,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專家匯聚一堂,圍繞石窟寺文物保護理念與技術、石窟寺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等作了具有全局性、前沿性、國際性視野的主旨報告。

預防“為先” 保護“當頭”

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館員黎方銀以樹立風險管控意識、加強遺產監測作為應對石窟寺潛在風險的基礎,通過完善防災減災措施以及強化考古研究和數字記錄等角度,分享了大足石刻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措施,為氣候變化下石窟保護利用工作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技術路線。

“面對日益變化的氣候環境和更加復雜的石窟寺病害因素,需要以跨領域、跨學科的視野,在保護理念、保護措施、保護技術、保護材料等方面與時俱進,以最大限度降低氣候變化對石窟寺保護的影響。”黎方銀介紹,要更主動地做好常態化的預防性保護,不能等這些文物得了“癌症”再去搶救,要在剛剛“感冒”的時候,通過監測預警發現並加以阻止。

“我們國家在石窟寺保護技術以及理念科學方面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取得了好的效果。”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結合自身工作實踐介紹,莫高窟等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狀況得到了根本改善,抵御氣候變化等各類風險因素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隨著石窟預防性體系的建設和不斷完善,能及早發現風險因素並及時處理,也能夠接待大批量游客。

他表示,未來,敦煌研究院將在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新時代文物保護方針指引下,持續加強氣候變化下石窟寺所面臨的風險因素監測研究,不斷完善預防性保護體系,確保敦煌石窟能夠永久保存下去。

“呼喚”革新 “注重”科技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地質災害與減災協會副主席、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黨委書記、理事長何滿潮在演講中提到了具有自主產權的NPR(負泊鬆比)新材料,為石窟寺保護提供了新的領域。

“我主要做的是大背景的穩定性,石窟寺的大背景要麼是大的邊坡、要麼是大的地下工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石窟文物保護才有可能。”何滿潮表示,材料創新的標志一定要把小變形的頸縮消滅掉,石窟寺保護需要一代材料、一代技術、一場工程的革新。

專家進行主旨報告。鄒樂攝

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理事長宋新潮從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的角度,為石窟寺的保護管理提供持續性的數據支撐,通過大數據審視石窟類世界文化遺產,不僅為石窟寺保護利用提供了具體思路,也為類似的文化遺產監測管理和長期發展注入了新的決策參考依據。

宋新潮介紹,極端性天氣增多對石窟寺造成了直接危害。比如氣候變化、溫濕度的變化等,特別是濕度增加到70%的時候,南方石窟會出現凝結水的問題,北方石窟則可能會直接影響壁畫的保護。

他建議,要考慮跟地方政府、不同行業、不同專業整體的溝通,形成一種社會力量,真正提高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同時增加保護的能力。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李六三介紹,進入21世紀后,我國文物保護理念與國際理念開始碰撞融合,既重視文化遺產價值的科學評估、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的有機結合,也注重遺產周邊環境保護與整治等,尤其關注到氣象因素對石窟的影響。

李六三建議,石窟寺的保護利用涉及考古、歷史等人文科學,以及建筑學、工程地質學、材料學、生物學、氣象學、化學等自然科學,具有顯著的交叉科學特點,在石窟寺保護研究中要運用多種科技手段,重視多學科聯合攻關,加強科研基地建設等。

建立“社區” 深化合作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挪威國家委員會委員、世界遺產促進會創始人Cecilie Christine Charlotte SMITH-CHRISTENSEN在演講中強調了文化遺產預見性和變革性管理的重要性,並從游客管理發布和戰略工具等方面介紹了實踐經驗,為中國文化遺產的管理利用提供了新的視角。

“首先,它的目的是保護文化遺產的權利,處於制定旅游政策和項目的核心位置。其次,促進利益有關方的合作和參與治理。最后,要支持聯合國發展目標和氣候行動、政策。”她介紹,希望建立一個新興的社區,利用創新性的方法來保護自然文化遺產。

“目前,我們的文化遺產在開展三方面活動,首先要進行保護以及發掘一些考古遺址﹔其次是要開發一些旅游的設施﹔最后要開展一些推廣的活動,目前已經選了22個考古遺址以及博物館來作為項目試點。”巴基斯坦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考古與博物館局局長阿卜杜勒·薩馬德說。

他在報告中分享了全鏈條的工作模式和新方法,同時在活動開幕式中與大足石刻研究院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促進中巴在石刻文物保護研究利用方面的合作能更上一個新的台階。

(責編:陳易、張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