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健康>>動態

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關愛老人 關注“丟失的記憶”

2023年09月21日09:35 |
小字號

2023年9月21日是第30個世界阿爾茲海默病日。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痴呆,是一種神經系統的退行性疾病,患者會出現記憶力減退、語言障礙、反應遲鈍、迷路、精神行為異常等現象。據了解,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期痴呆患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年齡每增加5歲,患病危險度會增加1.85倍。

重慶市精神衛生中心老年一科主任曹國興介紹,阿爾茲海默症多發生於中年或老年的早期,症狀是短期記憶喪失,認識能力退化,逐漸變得呆傻,甚至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阿爾茲海默症按其症狀可分為四個階段:早期症狀,記憶力不斷下降,出現失眠、健忘、睡眠質量下降的情況(1~3年)﹔中期症狀,語言能力下降、思維邏輯能力下降、敏感多疑、性格脾氣產生變化(2~5年)﹔后期症狀,行為反常、產生幻覺、幻聽、生活自理能力明顯下降(3~8年)﹔晚期症狀,生活不能自理,身體各功能嚴重下降,比如大小便失禁、出去就回不來、整晚喊叫、天天說有人害他等(8~12年)。

曹國興表示,對於阿爾茲海默症,人們常存在五大誤區:一是覺得人到老年,容易健忘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能引起重視﹔二是當發現老人出現輕度腦萎縮,由於沒有明顯症狀,也不重視、不干預﹔三是聽某些醫生說這個病治不了,就相信並放棄治療﹔四是盲目相信偏方,花了錢還延誤了最佳治療時間﹔五是單一使用磁療儀器,最后導致病情越來越嚴重。

對此,曹國興建議,當自己或家人出現以下症狀時,建議盡快到醫療機構的記憶門診就診:一是記憶減退,尤其是近期記憶減退,比如剛做過的事兒記不清楚了,剛說過的話轉頭都不記得了﹔二是做事的計劃性和效率性下降,做不好原本非常熟悉的工作﹔三是語言能力減退﹔四是性格發生改變,例如既往溫和的人,現在變得脾氣暴躁﹔五是對時間、地點、人物的定向出現障礙,比如搞不清楚早上還是晚上外出,不知道回家的路﹔六是社會交往減少,待在家裡不願意出門,變得孤僻少言﹔七是出現焦慮,抑郁,沖動,暴躁,敏感,多疑等精神行為症狀。

曹國興對“阿爾茲海默症”患者提出了心理治療加藥物治療加均衡營養的綜合治療方法。心理治療是指對患者生活上予以關懷,多與患者溝通與交流,子女親人要多陪陪他們,了解他們的心聲,回憶過去美好時光等等,在認識上不要存在偏見和歧視,在精神上予以理解和支持,讓老年人不再孤獨和寂寞。

在藥物治療方面,曹國興表示,要在醫生指導下規范地進行藥物治療,不要隨便停藥,不要盲目偏信某一種治療方案。其次是注重均衡補充營養:“90%的阿爾茲海默症患者是由於營養缺失導致的,因此充分、均衡的營養補充也是必須的。大腦需要的五大營養物質,包括糖類,蛋白質中的谷胱甘肽,脂肪中的乙酰膽鹼,鈉、鉀、鈣等礦物質,以及維生素和某些微量元素。主要食物包括葡萄糖,雞蛋、魚類、蝦等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富含卵磷脂的黃豆、蛋黃、核桃、黑芝麻、花生等。菠菜、胡蘿卜等富含維生素的健腦佳蔬,桔子、柚、柑、橙、檸檬、菠蘿、葡萄等水果。”(李道國)

來源:重慶市精神衛生中心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