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眼中的綦江通惠河親水帶狀公園——
水清岸綠景美 親民惠民便民

鳥瞰綦江通惠河親水帶狀公園。(受訪者供圖)
9月19日清晨,陽光輕洒綦江區通惠河親水帶狀公園。綠樹掩映的紅色健身步道上,不少市民或健步走、或騎自行車,歡聲笑語與林中鳥鳴交織在一起。
“現在河兩岸環境好,我每天至少要在這個公園逛兩趟。”今年75歲的劉國先說,這裡不僅可以鍛煉身體、享受自然,附近還有便民服務中心,真是方便又舒心。
面積達128.9萬平方米的通惠河親水帶狀公園,是綦江城區東部重要的綠地。綦江在建設山地特色生態之城中,以繡花功夫為市民提供重要休閑場地,積極挖掘閑置資源,讓通惠河親水帶狀公園成為惠民便民的“幸福公園”。
“鳥類攝影師”黃秀偉
生態好,動物的“幸福家園”
今年72歲的黃秀偉身體硬朗、步伐輕快,常年背著二三十厘米長的鏡頭在公園轉悠。
“很多人要跑很遠才能拍到鳥兒,我‘蹲’在家門口這個公園就行。”作為資深鳥類攝影愛好者,黃秀偉在這裡拍攝了近百種鳥類照片,精選保存的照片有數萬張。
在黃秀偉的鏡頭裡,鳥兒們鮮活靈動:身披藍紫色羽衣的紅嘴藍鵲,正竭力揮動雙翅捕捉空中小飛虫﹔一群嬌小的䴙䴘浮在水面,其中一隻扎了個猛子,隻露出尾巴尖……
在綦江居住了幾十年的黃秀偉,感慨近年來綦江生態環境改善明顯。過去,通惠河親水帶狀公園一帶集中了不少工業企業,一些污水直排河中。近些年來,隨著企業的搬遷以及生活污水管網的不斷完善,通惠河變綠了、變清了。
沿河兩岸生態也改善明顯:種下的鄉土樹種已經長大成林,河兩岸灌木、藤蔓植物覆蓋了原來的荒坡,河中魚蝦也多了。
“本地土著”彭公德
環境美,從主城搬回來養老
在通惠河親水帶狀公園散步的“本地土著”彭公德,繪聲繪色向記者講起了自己的搬遷故事。
“幾十年前,附近除了工廠,兩岸還有大片田土。”彭公德回憶,他自小就住在新街子的通惠河畔,小時候要去河對岸的小學上學,隻能沿著羊腸小道在田地裡穿行,快到河邊時有一段石板路便算是“好路”﹔過河要靠河中的“跳磴”,若遇夏天漲水,則要繞行很大一圈……
“當年這裡還是城鄉接合部,住著不安逸。”十幾年前,彭公德退休后在中心城區買了房,就想將河畔的安置房賣掉,在中心城區養老。
“幸虧沒賣,沒想到居然還有搬回來的一天。”彭公德大笑起來。
自公園修好后,每次彭公德回老家,都有親友向他推薦“到河邊走走”。2019年,他到公園逛了一圈,發現“城鄉接合部”已成為過去時。
“一進公園就是一條紅色的步道,路兩邊都是樹,河兩岸都是綠色。”彭公德說,步道兩側安裝了路燈,夏日夜晚很多人在此散步、騎車﹔通惠河U形灣變成了綠樹成蔭的廣場,還安裝了不少健身器材,居民一邊鍛煉一邊聊天﹔步道兩側相隔不遠就有垃圾箱,廣場等處還有免費的公廁,干淨、整潔﹔河上有小橋,連通了兩岸的公園步道。
“老家變得這麼漂亮了,為啥不搬回來住呢?”2020年,彭公德搬回了老家。
“像老彭這樣搬回來的居民還有很多。”綦江區通惠街道新街子社區黨委書記張鵬說。
當地居民張富偉
真方便,公園門口設有便民中心
離公園入口不遠處,有一幢簡潔的建筑——這是正在完善中的新街子社區便民服務中心。
便民服務中心“零工驛站”內,當地居民張富偉正在“便民縫紉角”等候經營戶何瑞書給自己改褲腳。
“這個便民服務中心就開在家門口,我散步時順便把褲子拿來改,不用專門跑遠路,費用也合理。”張富偉拿出手機,向何瑞書掃碼支付了5元錢。
在“縫紉角”認真工作的何瑞書,今年54歲。由於家庭較困難,她從老家來到綦江城區后沒有租門面開縫紉店,而是在公園附近的馬路邊、公路橋下“擺攤”。
“我們征集了居民意見,發現圖書室、活動室、‘四點半課堂’等需求呼聲較高,同時也有居民希望能開設一些便民服務。”張鵬說,目前,該便民服務中心已根據居民需求設置了相關的功能,並為家庭較困難的居民開辟免費場地,讓他們為大家提供平價便民服務。
未來,這個社區便民服務中心還將增設慈善茶吧、調解室等,進一步完善功能,讓通惠河親水帶狀公園成為集休閑、散步等功能於一體的“幸福公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重慶巫山出現持續降雨天氣 當地多舉措防范應對
- 人民網重慶9月24日電 (劉政寧、姚於)近日,重慶市巫山縣出現持續降雨天氣,暴雨致城區部分路段嚴重積水,多條中小河流水位上漲,部分鄉鎮道路及農作物受損。9月24日,巫山縣召開防汛救災新聞發布會,通報了相關情況。…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