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焦慮障礙的誘因有哪些

精神心理疾病的成因,往往是多種誘因綜合發揮作用的結果,了解青少年抑郁焦慮障礙,可以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發病源頭,做好青少年抑郁焦慮障礙的科學預防應對工作。
青少年焦慮抑郁3大誘因
應激事件刺激
應激事件刺激導致應激反應和后續結果是指人們面對特定的環境或事件時身體、心理作出的反應。從童年到成年累積的負性生活事件,在抑郁症的發病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如童年期被忽略,分離性焦慮,父母工作忙,把孩子送到老人家養一段時間﹔經常挨打﹔父母常爭吵打架等。抑郁焦慮障礙者在發作前的一個月,遭遇至少一件重大的負性生活事件,也有部分是長期負性因素逐漸累及的。此外,青少年在抑郁發作、復發以及症狀惡化前大都經歷過應激事件。
家族遺傳
家族遺傳因素青少年抑郁症病因中包含遺傳因素。家庭精神疾病史,特別是父母罹患抑郁症與孩子患抑郁症的風險相關。因此,有抑郁症史的父母應注意避免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抑郁情緒,同時應著力開展抑郁症專業預防或治療。
人格特質和認知模式
人格特質和認知模式的影響人格特質和抑郁症之間有著復雜的相關性。神經質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遺傳的,更是可以在成長過程中受環境影響逐漸形成的,養育模式(7歲前尤為關鍵)明顯決定了孩子今后的人格心理發展走向。
高神經質的人具有高敏感性,情緒易明顯波動,傾向於體驗更多的負面的情感體驗,更多的從負面角度去看問題。所以,神經質是兒童和青少年罹患抑郁症和體驗更多應激的易感因素。
另一方面,負性的認知方式,比如自我批評、低自尊、認為自己無法應對負性的生活事件,無端將過錯歸為自己等,這些都是抑郁症的易感因素,他們相互作用可以使原來沒有症狀的個體抑郁症狀增加,有輕度抑郁症的變得加重。
重慶三一八醫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醫師李建明提醒,家長或監護人平時要注意觀察孩子的異常情緒反應或反常舉動,及時給予關注、勸慰、疏導和探究可能的原因,必要時應求助醫生或專業心理工作者,消除可能的隱患,以免孩子做出各種過激反應后才引起重視和發現潛伏的問題。(重慶三一八醫院)
(注:此文屬於人民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