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圖

建成示范道路48公裡 搭建雲控網聯服務平台 接入各類車輛近千台

在西部(重慶)科學城看車路雲一體化“中國方案”

2023年10月13日08:08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十月十二日,西部科學城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採訪團記者們正在實地調研採訪。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

10月12日上午,在西部(重慶)科學城寬敞的道路上,一輛無人駕駛小巴士從對外合作交流中心緩緩駛出。快行至一處十字路口時,車輛提前打起轉彎燈,隨后減速並線,待綠燈亮起,順利完成轉彎,不一會兒,就抵達了終點重慶高新區管委會。

當天,“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採訪團走進西部科學城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以下簡稱西部智聯),一睹車路雲一體化“中國方案”如何在西部(重慶)科學城“落地開花”。

車路雲一體化

“中國方案”加速落地

目前,智能網聯汽車單車智能面臨諸多局限,譬如存在視線盲區、識別精度會受天氣影響等,這些都會影響駕駛安全性。

要破解這一難題,加入“聰明的路”和“實時的雲”勢在必行。

為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克強創造性地提出實施車路雲一體化“中國方案”,並推動該套方案在西部(重慶)科學城加速落地——雙方於2022年4月攜手成立了西部智聯這一創新平台,確定了“院地共商共建”發展模式。

車路雲一體化“中國方案”優勢何在?為何選擇在西部(重慶)科學城落地?

“與單車智能相比,這套方案實現了車輛與路端、雲端的協同,更加安全、高效、節能。尤其在5G、北斗衛星導航等技術加持下,既能使車輛制造成本下降,也能將低成本智能汽車變為高價值智能網聯車輛。”西部智聯總裁褚文博介紹,西部智聯的成立,旨在推動智能網聯汽車“中國方案”由標准化到產業化、商用化、國際化的轉變。

重慶是國家首批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正加快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既有傳統車企坐鎮,又有造車新勢力落地。西部(重慶)科學城則緊扣全市“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圍繞打造“萬億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目標,構建“車、路、雲、網、圖”全產業生態體系,打造綠色低碳、創新引領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智造高地。

此次攜手讓作為國內首個智能網聯汽車院士工作站的西部智聯橫空出世,並將圍繞整個產業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推動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5G+北斗融合網絡

實現靜態毫米級定位

無人配送車穿梭行駛於小區內部,AI巡邏車全天候執行路面巡查……要實現這些正在從夢想變為現實的場景,高精度定位功不可沒。

“利用5G+北斗融合網絡技術,我們在全國首次實現了車路雲一體化‘中國方案’的完整服務能力,目前在技術上已經實現靜態毫米級、動態厘米級定位。”中國移動重慶公司城三分公司副總經理雷亮介紹,5G+北斗融合網絡技術可以應用在隧道及立交橋等復雜道路環境,讓導航不再“迷路”。

雷亮介紹,5G智能網聯場景應用可為智能網聯汽車相關應用領域的政府、企業、個人客戶提供監管、研發、智能駕駛等網聯服務,同時還具備讓車輛運營降本增效、增強自動駕駛安全性等優勢。

目前,中國移動正全力參與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國家樞紐節點建設,聚焦5G+北斗融合網絡技術、5G專網賦能、網聯無人機等,為川渝兩地智能網聯汽車算力需求提供支撐,更好地助力“成渝智行走廊”建設和萬億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

建成示范道路48公裡

構建全產業生態體系

在西部智能網聯汽車示范運營中心大屏幕上,記者直觀感受到了車路雲一體化“中國方案”在西部(重慶)科學城的首次完整落地——車路雲一體化有機協同如何賦能智能網聯駕駛、智慧公交出行、智慧城市管理等,在此一目了然。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個服務全智能等級車輛的示范區。”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雲控平台部技術總監、西部智聯雲控平台首席專家杜孝平介紹,示范區一期建設道路裡程已有48公裡,主要包括以測試驗証為目標的金鳳片區和以示范運營為目標的大學城片區﹔進行智能化道路改造382個節點,部署路段感知設備超過1000台,搭建了統一的雲控網聯服務平台,接入公交車、渣土車等各類網聯車輛近1000台,實現對示范區各端應用的全面數據賦能。

聰明的車、智慧的路、實時的雲、可靠的網、精確的圖……當前,西部(重慶)科學城正在構建全流程、全要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涵蓋整車、關鍵零部件、智能網聯汽車示范運營等40余家相關企業聚集在此,全產業鏈生態圈初見雛形。

針對智能網聯汽車行業關於“全天候、無人化、商業化”的應用訴求,西部(重慶)科學城還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逐級探索和推動智能網聯汽車在全域開展道路測試、應用示范、商業運營及無人化應用的創新方法。“預計到2025年,我們將基本形成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智能交通、智能設施、智慧城市協調發展格局,初步構建起‘車、路、雲、網、圖’全產業生態體系,建成西部智能網聯汽車高質量發展示范區。”西部(重慶)科學城相關負責人稱。(本報記者 劉翰書)

(責編:蓋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