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首創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白名單"制度已在全國推廣

人民網重慶10月25日電 (記者胡虹)24日,2023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無廢城市”共建聯合新聞發布會在重慶市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川渝在全國首創的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白名單”制度,如今已延伸到滇黔川渝湘豫等六省(市),轉移種類由3種增加至59種,審批時限壓縮到約5天,納入國務院印發的危廢改革方案,入選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雙城經濟圈18條經驗做法之一,目前已開始在全國推廣。
“‘無廢城市’是一種先進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理念,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和綠色生活方式,持續推進治廢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事關企業高質量發展和市民生產生活。”重慶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向霆在發布會上表示。
據了解,2020年川渝攜手在全國率先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無廢城市”共建思路。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要求川渝協同開展“無廢城市”建設。
2022年,川渝兩省市人民政府聯合印發《關於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無廢城市”共建的指導意見》,從四大領域、五大體系、十項任務開展深度合作。包括在全國首創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白名單”制度,從最初的重慶、四川兩省市增加到滇黔川渝湘豫等六省(市)﹔轉移種類由3種增加至59種,審批時限壓縮到約5天,簡化了審批流程,暢通了轉移渠道,共享了處置設施。
其中,在重慶工業領域方面,圍繞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重點打造24個靜脈產業園和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循環示范基地,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80%,中心城區工業固廢產生強度0.09噸/萬元。全市累計建成市級綠色工廠330家、綠色園區28家,其中國家級綠色工廠81家、綠色園區8家。
生活領域方面,從2021年起,重慶中心城區歷史性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全焚燒,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排名西部第一。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98.3%,提前3年完成國家95%的目標要求。從今年8月1日起,旅游餐飲住宿業禁止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農業領域方面,重慶完善“村、鄉鎮(街道)回收轉運—區縣集中分揀貯運—區域性加工”網絡體系,農膜回收率預計達89%以上。
近五年來,重慶全市2萬多戶企業享受政策,累計減免環境保護稅10.1億元。在技術體系上,組建3個重慶市技術創新中心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平台,建成大宗固廢領域科技創新平台12家,新增多項標准規范及相關專利,形成一批先進示范技術。
重慶還連續3年出台優化固廢環境管理惠企政策共22條,深受企業歡迎。建成小微企業危廢綜合收集轉運設施41個,服務小微企業數量由200余家增加至9000余家。
此外,依托川渝的雙城經濟圈,重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無廢”區域特色,渝北、永川打造靜脈循環產業園﹔渝中、江北數字賦能醫療廢物、餐廚垃圾精細化管理﹔兩江新區上線“無廢驛站”,建立龍頭企業供應鏈綠色標准體系﹔高新區打造危廢規范管理示范區﹔北碚、巴南分別打造汽車鑄造型砂、鈦石膏綜合利用示范項目﹔長壽、涪陵、璧山、永川分別打造無廢化工園區、無廢頁岩氣產業鏈、無廢電鍍園、無廢集團﹔榮昌打造川渝固體廢物處置設施共享正面典型案例﹔南岸、潼南打造危險廢物“點對點”豁免利用示范項目﹔萬州、豐都、雲陽等區縣開展長江干支流垃圾塑料清漂﹔秀山縣加快錳污染綜合整治﹔江津、九龍坡打造“無廢鄉村”﹔大足區打造全市最大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和報廢機動車拆解中心。
接下來,重慶還將聚焦特色,著力完善多跨協同和量化閉環﹔聚焦改革,擴大“白名單”、推動危廢重大工程建設,著力強化流程重塑和惠企惠民﹔聚焦惠民有感,強化無廢單元建設,建成5000個無廢細胞,打造精品細胞﹔聚焦數字化,建設數字無廢,打通部門、區縣數字瓶頸﹔聚焦重點領域,打造一批無廢城市建設典型案例,進一步提升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川渝首創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白名單"制度已在全國推廣
- 人民網重慶10月25日電 (記者胡虹)24日,2023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無廢城市”共建聯合新聞發布會在重慶市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川渝在全國首創的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白名單”制度,如今已延伸到滇黔川渝湘豫等六省(市),轉移種類由3種增加至59種,審批時限壓縮到約5天,納入國務院印發的危廢改革方案,入選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雙城經濟圈18條經驗做法之一,目前已開始在全國推廣。…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