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區創新建立選派“三村”書記賦能鄉村振興工作機制
看“興村”“富村”“安村”書記駐村之變

北碚區在各鄉村發展農文旅項目,延伸吃住游購娛於一體的消費鏈條。圖為在柳蔭鎮東升村舉辦的鄉村夜經濟消費體驗活動周現場。特約攝影 秦廷富\視覺重慶
北碚區天府鎮文星村建成縉雲甜茶標准化生產線,茶葉品質和加工能力大大提高。北碚區委宣傳部供圖
北碚區水土街道大地村,“安村”書記毛晏飛向村民普法宣傳。記者 左黎韻 攝\視覺重慶
“三村”書記
北碚區創新建立選派“三村”書記賦能鄉村振興工作機制,聚焦各村在鄉村振興中面臨的不同問題,從機關企事業單位、金融機構、高校院所等各行各業中挑選骨干,有針對性地選派駐村書記——向所有行政村選派“興村”書記,向有產業發展需求村選派“富村”書記,向治理難點村選派“安村”書記。
“余書記要去哪?他能不走嗎?”前段時間,北碚區澄江鎮柏林村村委會,不時有村民來打探“興村”書記余貴府的去向。
兩年前,余貴府被北碚區文旅委選派到柏林村,當起了鄉村振興“興村”書記,在他的努力下,柏林村利用古院落發展鄉村旅游,盤活了沉睡的文旅資源。轉眼間,余貴府任期將滿,村民們舍不得他走,紛紛聯名寫下“請願書”,懇請他留下來。
破解鄉村“人才之渴”,是新時代組織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重慶各地繼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北碚區創新建立選派“三村”書記賦能鄉村振興工作機制,目前已累計選派259名“三村”書記。兩年過去了,這些“三村”書記給北碚鄉村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撬動資源下沉
破敗古村重獲“新生”
沿著村道驅車前行,群山環繞的柏林村風景優美,古朴的農房掩映在一片片蒼翠之間,與阡陌農田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秀麗的富春山居圖。
“快進來,瞧瞧我們的新院子。”山林間,幾棟磚木結構的老宅赫然矗立,這是柏林村新打造的網紅景點王家院子。60出頭的王永康端著茶水,熱情地迎了出來。他在這座古院落裡長大,如今成了這裡的管理員。
青磚小瓦、斑駁老牆,門楣上雕龍琢鳳……古朴的氣息扑面而來。“以前的王家院子,是典型的老、破、大,現在變了樣,真得感謝余書記。”說起“興村”書記余貴府,王永康贊不絕口。
地處縉雲山腳的王家院子是北碚區僅存的幾處古院落之一,十余棟川東民居錯落有致,修建歷史可追溯至清朝末年。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王家院子住了二十幾戶人家,盛極一時。可漸漸地,隨著原住戶陸續搬離,空置的古民居沒能抵擋歲月的侵蝕,變得破舊不堪。
“老宅子塌了可惜,何不將它們重新修繕,發展古村落旅游。”2021年初,余貴府剛走馬上任,就將目光投向了王家院子,希望以鄉土文脈為基礎,通過古村落更新、改造,打造宜居宜游的“文旅古村”名片,豐富柏林村的產業業態。
項目還沒開工,就碰到了難題。“年輕師傅壘慣了磚牆房,讓他們修建土牆房,卻是連最基本的打夯、砌牆都不會。”余貴府對當時的情形記憶猶新,過去,院子裡有幾戶人家的牆壁脫落后,就因為一直沒有師傅維修,才被迫搬了出來。
為了尋找合適的手藝人,余貴府動用了所有人脈資源,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些經驗豐富的土牆師傅,湊齊了一支二十多人的施工團隊,打夯、砌牆,有序推進受損牆體的修復重建。他還請來北碚區博物館的文保專家擔任技術顧問,根據川東民居復刻圖,一比一還原房梁、窗櫺上的雕花圖飾,對每一處構件的修復都精益求精。
2022年3月,王家院子完成修繕改造,原汁原味再現了川東古院落的舊時風貌,成為柏林村一道獨特的風景。以王家院子為核心,余貴府帶領村裡又配套發展草莓採摘、共享農庄等農文旅項目,延伸吃住游購娛於一體的消費鏈條,成功引來大批游客。如今,柏林村已陸續辦起了20多家民宿農家樂,人年均純收入超過5000多元,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村”。
“選好一個人,帶活一個村。‘興村’書記統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其能力素質直接關系村庄發展,關系村民福祉。”北碚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申曉梅說,在北碚區還有許多像余貴府一樣的“興村”書記,他們大部分來自上級機關或企事業單位,能力強、視野寬,還能撬動派出單位的資源力量下沉。截至目前,“興村”書記們已帶動資金投入約1.8億元,推動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完成72個、在建88個。
破解產業痛點
“縉雲甜茶”實現標准化生產
天府鎮文星村,深秋時節,茶山蒼翠,三三兩兩的基地工人正忙著為茶樹修枝、施肥,為來年春茶豐產作准備。
好山好水出好茶,文星村是北碚縉雲甜茶的主產區,早在2017年,村支書楊順超就帶領村民開墾荒坡,規模種植了三四百畝縉雲甜茶。“可那時,甜茶產量不高,一年也就千把斤,一斤頂多賣五六塊錢。”楊順超說,年輕人見種茶掙不到錢,紛紛選擇外出務工。
如何才能把甜茶產業做大做強?2021年,剛被北碚區市場監管局選派到文星村任“富村”書記的何欣,就一頭扎進田坎,摸底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
走進茶園加工廠房,眼前的景象讓他暗暗吃驚:四五十平方米的房間裡,幾口大鍋架在爐子上燒得通紅,制茶師傅戴著手套,雙手麻利地翻動著鍋中的茶葉,在高溫作用下,茶葉顏色和形態悄然變化,直到葉片由硬變軟,達到方便揉捻的程度。
“這就是制茶最關鍵的環節殺青。”一旁的楊順超介紹,從開始炒茶到最終出爐,需要3個多小時。三口鐵鍋,五個工人,一天也隻能炒出十來斤茶葉。
顯然,人工制茶不僅效率低下,茶葉質量也參差不齊。縉雲甜茶想拓寬市場,一定要走標准化道路。在意識到這點后,何欣立即著手茶廠的提檔升級。
首先是產線改造,用機械替代人工,提高生產效率。然而,當何欣拋出這一想法時,楊順超第一反應就是搖頭。他掰著手指頭算賬:市面上一台普通的殺青機就要六七萬元,再配上理條機、烘干機、風選機,整條線搞下來,起碼得花二三十萬元。村裡拿不出這一大筆錢,資金哪裡來?
何欣沒有氣餒,他帶著村干部跑政府、跑部門,四處籌措資金,終於爭取到二十萬元的項目補助。利用這筆款項,茶廠建成投產了一條自動化生產線,不僅保留了手工制茶的傳統風味,機械化的殺青、揉捻也是人工作業的好幾倍,茶葉日均加工能力增加到1.5萬斤。
設備到位后,何欣又盯上了車間標准化改造。原先的茶廠由一座廢棄學校改建而成,比較粗陋。何欣花心思、下巧勁,運用自己在市場監管局的工作經驗,從廠房布局設計、生產流水線規范、工藝流程優化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指導服務,歷時三個月,一個標准化的茶葉生產廠房終於落成。憑借茶葉質量和規范的生產流程,去年,文星村獲得北碚區市場監管局頒發的首張“縉雲甜茶”生產加工許可証。
拿到了象征行業標准的“身份証”,許多大型商超主動到文星村對接銷售。何欣又出主意讓縉雲甜茶換上新包裝,最貴的高端茶葉一斤能賣好幾百元。他還鼓勵村民以土地入股茶葉基地,逐步實現產業反哺,讓村民們都能嘗到標准化生產的甜頭。
“沒有產業,再漂亮的村也是花架子。”申曉梅說,“富村”書記重點聚焦產業發展,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精准發力,及時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業主單位解疑惑、出點子、作協調,已累計為各村協調解決產業規劃、農副產品銷售等方面的問題130余個,開發項目94個,全區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較2020年增長近4倍。
吹響法治“小喇叭”
文明鄉風蔚然成風
“近期,電信詐騙出現反彈趨勢,大家可要注意點喲!”10月16日,雨后初霽,北碚區水土街道大地村,“安村”書記毛晏飛手拿工作筆記本,挨家挨戶進行普法宣傳。
大地村曾是有名的“問題村”,歷史遺留問題多,鄰裡矛盾突出,一些村民對干部不信任,鄉村振興工作困難重重。
駐村之前,毛晏飛是北碚區司法局水土司法所所長,被選派到大地村擔任“安村”書記后,他就在思考如何運用自身的法律知識,化解村裡矛盾糾紛,搭起干群溝通的“連心橋”。
“雷書記,村裡的事以后多讓我去試試。”剛到大地村,毛晏飛就向村黨委書記雷林茂主動請纓。看他戴著眼鏡,斯斯文文的樣子,雷林茂在心裡犯嘀咕:“一臉的書生氣,平時話也不多,他能把群眾工作做好嗎?”
大地村團結水庫沿線,各種彩鋼棚亂搭亂建,村民散養的家禽到處亂跑,嚴重影響村容村貌。村干部三番五次上門,勸說村民拆除違建,都無功而返。
院壩會上,毛晏飛主動坐到村民中間,拿著打印出來的法律條款,逐字逐句講解私搭亂建的處罰規定。帶頭反對的幾戶村民情緒逐漸緩和,強硬態度有所鬆動。毛晏飛趁熱打鐵,會后進行重點走訪,成功說服離水庫最近的幾戶人家帶頭拆違。示范帶動下,水庫沿線20余戶村民陸續拆掉了私自搭建的彩鋼棚,團結水庫又恢復了干淨整潔的容顏。
“小毛書記真不簡單,他不僅知法、懂法,還會用法。”不到半個月,雷林茂就對這個年輕人刮目相看。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毛晏飛幫村裡化解了許多解不開的難題,也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識。
“越怕矛盾就越有矛盾,迎著矛盾干,越干就越順。”申曉梅說,村社一級往往是矛盾糾紛的源頭,從區司法系統挑選人才,前往治理難點村擔任“安村”書記,就是希望發揮其所長,在基層治理、反詐、矛盾糾紛調解、鄉風文明、平安建設等方面,提升鄉村治理效能。
如今,北碚區已有51個村獲評市級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稱號,農村信訪事項逐月下降,村容村貌整潔有序,文明牆繪沿路可見,文明鄉風在北碚鄉村蔚然成風。
申曉梅表示,北碚將充分發揮“三村”書記的基層戰斗堡壘作用,加強和完善基層組織建設,依托“三村”書記自身專長和選派單位職能優勢,積極解決村產業發展、干群矛盾等難點、堵點,引入研學、鄉村民宿、田間採摘等特色元素,打造“一村一品牌”的美麗鄉村風貌。
為激發“三村”書記的干事熱情,北碚區建立健全“自下而上”的逆向評價體系,整合鎮街、村支兩委意見建議,以及群眾滿意度測評,提出考核等次建議,形成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
本報記者 左黎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川渝首創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白名單"制度已在全國推廣
- 人民網重慶10月25日電 (記者胡虹)24日,2023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無廢城市”共建聯合新聞發布會在重慶市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川渝在全國首創的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白名單”制度,如今已延伸到滇黔川渝湘豫等六省(市),轉移種類由3種增加至59種,審批時限壓縮到約5天,納入國務院印發的危廢改革方案,入選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雙城經濟圈18條經驗做法之一,目前已開始在全國推廣。…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