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動“一帶一路”向縱深發展?聽他們怎麼說

人民網重慶11月6日電 (記者胡虹)11月6日至7日,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在重慶舉行。在6日舉行的開幕式暨全體大會上,多國政要、國際組織、專家學者和高校校長圍繞“共建創新之路,同促合作發展”大會主題發表主旨演講,為大家帶來新思想、新觀點和新理念。
布萊德·恩齊曼迪。鄒樂攝
南非高等教育、科學與創新部部長布萊德·恩齊曼迪:
建議啟動專項計劃,支持“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跨國研究和創新合作
大會全體大會上,南非高等教育、科學與創新部部長布萊德·恩齊曼迪以“全球科技創新治理”為主題發表演講。他表示,本次大會宣布“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專項合作計劃、科技創新合作倡議,這必將有助於維護全球安全和全球發展治理,並且將助力實現全球文明倡議的願景,建成更加和諧、合作共贏、互聯互通和共同繁榮的世界。南非已准備好和中國、其他“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一道努力實現這些目標。
布萊德·恩齊曼迪提議通過科技創新,加強全球治理。其中,對人工智能等顛覆性新興技術缺乏包容性全球治理,是全球安全最嚴峻的挑戰之一,對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南非堅決支持中國提出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建議立刻召開一次與此相關的專門會議,進一步商討有關細則,並為落實倡議提供支持。
他表示,要想解決全球貧困和不平等,就要對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趨於更堅定的支持﹔要想實現深化合作、互聯互通、共同繁榮的世界,就要堅持發展“科學”這一普遍價值觀念。因此,他建議啟動專項計劃,支持“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跨國研究和創新合作,南非願意為此作出貢獻。
拉克薩納·特裡·漢多科。鄒樂攝
印度尼西亞國家研究創新署署長拉克薩納·特裡·漢多科:
共建“一帶一路”是一個非常好的連接紐帶
“共建‘一帶一路’是一個非常好的連接紐帶,可以吸引全球科研人員都加入到印尼的科研創新中去。”印度尼西亞國家研究創新署署長拉克薩納·特裡·漢多科在全體大會上發表演講時表示。
拉克薩納·特裡·漢多科介紹,印度尼西亞國家研究創新署下轄49家機構,包含國家研究技術部,4家專業機構和44個研發單位。
“印尼是一個多元民族的國家,無論是基於生物研究或者食品健康,或者海洋材料、太空等領域,我們都是非常歡迎國際合作。”拉克薩納·特裡·漢多科說,在跨國境的科技合作中,合作學科的多樣性最為重要,非常期待印尼能夠借助創新來釋放更多的潛力。
在演講中,拉克薩納·特裡·漢多科希望借助共建“一帶一路”這個連接紐帶,吸引全球科研人員加入到印尼的科研創新中去。
恩赫阿木格朗。鄒樂攝
蒙古教育科學部部長恩赫阿木格朗:
必須堅定不移地推動科技創新合作
蒙古教育科學部部長恩赫阿木格朗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亞洲各國和地區,特別是中國,在科技領域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對整個區域乃至全球都產生深遠影響。
他認為,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可再生能源、太空探索、量子計算機等技術高速發展,正在重塑產業格局,重新定義了醫療保健模式,並為知識型社會奠定了基礎。
恩赫阿木格朗表示,“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僅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更是更深層次的互聯互通,並為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多的是民心相通,連心之路、創新之路,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必須堅定不移地推動科技創新合作。
談到區域合作,恩赫阿木格朗坦言,蒙古認識到區域合作的重要性,他希望建立聯合研究中心和創新集群,通過合作平台和載體將匯聚資源、專業技能和創新思維,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危機、可持續發展以及資源管理等關鍵領域的問題。
“我提議加強蒙中科技創新伙伴關系。中國蒙古之間的科技創新伙伴關系是基於相互支持和相互促進的,我們建立了一系列的聯合成果、聯合科研合作的項目,包括聯合實驗室來促進共同發展、共同進步,這密切的合作証明了蒙中科技創新伙伴關系的強度、深度。”恩赫阿木格朗說。
卡斯滕·芬克。鄒樂攝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 (WIPO) 首席經濟學家卡斯滕·芬克:
中國具有全球范圍內最多的科技集群
“在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科技集群百強中,百強集群最多的集中在東京橫濱區域,第二位是深圳、香港、廣州區域,之后是北京、上海、蘇州區域。中國具有全球范圍內最多的科技集群,在全球前一百的科技集群當中佔到了1/4。”世界知識產權組織 (WIPO) 首席經濟學家卡斯滕·芬克在演講中指出。
卡斯滕·芬克介紹了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其中,瑞士排名第一,瑞典第二,美國第三,中國排在第十二位。
卡斯滕·芬克說,通過指數統計發現,中國取得並已建立了一個全球非常領先的、具有深遠影響的科技集群。他表示,一旦一個國家能夠實現科技創新,科學創新就能夠很好去促進經濟發展。同時,統計發現,在許多大都會區,科研機構可以實現更好的集群效應,進而實現更好的規模效應。
據了解,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是聯合國下屬專注於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的組織,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更好去測量、評估各類知識產權。全球創新指數每年11月下旬出版,目前已衡量過超過130個經濟體的創新表現。
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鄒樂攝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
未來希望在重慶可以實現石墨烯新材料的可編程功能
“希望在重慶我們能和科研機構深入合作,發展好這些智慧材料、可編程材料、可定義功能材料。”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發表演講時說。他談到,在過去的5年裡,和重慶的合作取得了很多成果,未來希望在重慶可以實現石墨烯新材料的可編程功能。
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是石墨烯發現者之一、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他在演講中介紹了石墨烯新材料發展的未來趨勢。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說,石墨烯新材料從實驗室走出來,在電子領域、化學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應用成果。未來,石墨烯新材料將有望實現靈活、自愈、自適應的功能。
王希勤。鄒樂攝
清華大學校長王希勤:
大學要為“一帶一路”鋪就“人才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
在全體大會上,清華大學校長王希勤發表了主旨演講。王希勤表示,面對科技進步的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和地位更加突顯。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大學要在培養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強化科技創新合作、服務社會發展和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中擔當更重責任、發揮更大作用。
為此,王希勤認為,大學要牢牢把握教育的"全面性"價值取向,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鋪就“人才之路”。要牢牢把握“三個第一”的更好結合,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鋪就"創新之路"。要牢牢把握"人類文明新形態",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鋪就"文明之路"。
他表示,大學要努力把個體發展的全面性和社會發展的全面性相統一,既要加強對受教育者的“素質教育”,促進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也要加強通識教育和專識教育,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有用之才,更要加強“超越性教育”,突破“功利性”教育的片面性,努力培養學生的文化共同體意識、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意識、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前提,創新是工業化的第一動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共建“一帶一路”形成歷史性交匯,為我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攜手實現高質量發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大學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也是教育的龍頭,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二者各有優勢,彼此的結合可以將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更好地結合起來。
“一帶一路”建設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大學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是推動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研究者和思想傳播者,對推進各國文明的交流互鑒發揮著獨特作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如何推動“一帶一路”向縱深發展?聽他們怎麼說
- 人民網重慶11月6日電 (記者胡虹)11月6日至7日,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在重慶舉行。在6日舉行的開幕式暨全體大會上,多國政要、國際組織、專家學者和高校校長圍繞“共建創新之路,同促合作發展”大會主題發表主旨演講,為大家帶來新思想、新觀點和新理念。…
- 重慶城口:彩葉斑斕 美景醉人
- 人民網重慶11月6日電 (記者王欣悅、劉政寧)每到秋天,地處大巴山腹地的重慶城口便會成為大自然的“色調板”。近日,大巴山逐漸褪去青色外衣,轉而換上五彩霓裳,呈現出五彩斑斕、層林盡染的秋日美景,漫山遍野的彩葉與蜿蜒盤旋的公路,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金秋畫卷。…
- 重慶第二批全市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區縣和項目出爐
- 人民網重慶11月6日電 近日,經報市委依法治市委批准,市委依法治市辦決定對第二批全市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區縣和項目予以命名,包括江北區、巴南區、南川區等6個綜合示范區縣,以及市政府辦公廳“以建議提案辦理機制創新為切入口 助推法治政府建設高質量發展”等19個單項示范項目,樹立一批新時代法治政府建設的典范標杆,加快形成全市法治政府建設示范集群。 據了解,截至目前,重慶全市4個區、3個項目獲得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命名,12個區縣、39個單項獲得市級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命名,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具有重慶辨識度、全國影響力的法治政府建設標志性成果,全市法治政府建設呈現協調並進、創新發展的局面,法治化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群眾法治獲得感進一步增強。…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