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壩打造萬千青年向往的“青春之城”

昆明的鮮花、淄博的燒烤、哈爾濱的冰雪……40余個城市拿出自己的看家“招牌”和特色IP,融入深圳絢爛多彩的夜。
深圳的活力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近日,深圳寶安區歡樂港灣更是熱鬧非凡,夜幕降臨,一場匯聚了40余個省、市的“青城市集”青年發展型城市交流展在這裡開啟序幕。
這是2023年世界青年發展論壇青年發展型城市主題論壇的配套活動。也是全國首個以“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為主題的戶外市集,以青年可體驗、可參與的方式,展示城市特色和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成效。
“青城市集”為整個論壇活動增加了一抹青春的亮色,也成了40多個城市展位與青年雙向奔赴的一大注解。
本次論壇上沙坪壩區成為重慶市唯一代表,在城市對話會環節作發言交流,推介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相關經驗和成果。
如何保持青春?站在世界級論壇的舞台上,沙坪壩到底靠的是什麼?華龍網記者跟隨沙坪壩這支年輕的隊伍來到深圳,一睹青春之城的吸引力。
2023年世界青年發展論壇青年發展型城市交流展現場,沙坪壩展位備受關注。 華龍網 沈楊 攝
致青春
以紅色為底鑄魂育人
把沙坪壩的重慶老火鍋端到深圳街頭,會有怎樣的化學反應?
“辣得停不下來!”排起試吃長隊的年輕人就是最直觀的評價。
鍋翻滾的紅色湯底,飄香的麻辣味道。年輕的團區委工作人員一邊忙碌地給游客們准備試吃,一邊向游客們推介沙坪壩。
以火鍋為媒,更多的年輕人向沙坪壩展區圍攏過來,了解沙坪壩的青春與活力。
其實,沙坪壩的“年輕”並非一日之功,其由內而外的熱血和活力,有根可循。
作為紅岩精神的重要發祥地,沙坪壩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記憶和紅色基因,是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之地。
2022年,沙坪壩區成為全國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這座城市平均年齡35歲,擁有高校16所、中小學108所,在校師生30萬人,335個科研平台、2400余家科技型企業……是重慶最年輕、最具活力的城區之一。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青年的成長,離不開精神的食糧。
沙坪壩的紅岩精神不僅是城市最為寶貴的“精神內核”,也是青年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的重要養分。
“小蘿卜頭,你的夢想是什麼?”
“我希望,某一天出獄時能走進校園,在寬敞的教室裡和小伙伴們一起學習。”
這是沙坪壩區樹人小學的同學們與“小蘿卜頭”進行的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孩子們通過聽、說、看、做、演等方式,與扮演小蘿卜頭、黃顯聲將軍等演員展開互動,沉浸式體驗紅岩烈士的英雄事跡。
新穎的研學方式,讓整個教育過程的參與者都對“紅岩精神”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不止如此,沙坪壩82所中小學校與29個村點簽訂“校村共育”項目共建協議,打造具有沙磁辨識度的“尋根·行走的青春”研學品牌,讓思政課活起來。
沙坪壩紅岩志願者繪制電箱,打造“家門口的風景”。沙坪壩團區委供圖
把“氣”接上、把“根”扎下。通過抓好以紅岩精神為核心的紅色研學旅行,大力培育重慶紅岩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沙坪壩成功入選“全國研學旅游示范基地”“首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這是沙坪壩深入開展“冠紅岩之名 鑄紅岩之魂”實踐活動的一個縮影。通過這個平台,沙坪壩引導廣大青年踴躍加入紅岩小小講解員、紅岩宣傳隊、紅岩攻堅隊等志願隊伍,推動紅岩精神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發揚光大。
據該區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區已注冊紅岩青年志願者30萬名,成為活躍在這片紅色土地上的流動風景線,扎實開展著紅岩新風引領、紅岩銀齡守護、紅岩愛心護苗、紅岩鄰裡守望、紅岩鄉風潤澤五大專項行動。
歌樂山下,代代相傳著光照千秋的紅岩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成為沙坪壩新時代青少年鮮亮底色。
將信仰匯聚成光,用行動詮釋傳承,賡續紅色血脈。在沙坪壩,紅岩精神激勵著一代代青年人堅定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奮發有為。
正因為有著這樣的底氣和骨氣,沙坪壩的青春正激蕩出更強的生命力和內驅力。
推后浪
以友好之姿優先發展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興。
在2023年世界青年發展論壇青年發展型城市主題論壇城市對話會環節,沙坪壩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賈宇介紹,“沙坪壩充分發揮轄區校園資源優勢,廣泛動員各年齡段學生以志願服務的方式參與到城市更新行動中來。”
沙坪壩區是重慶市科教文衛大區,區內高校林立、人文匯聚。而城市對青年的友好,不看口號看行動。
這樣的行動力度,在“后浪”的年輕人心中,就能深刻體會。
舞台上歌手深情演唱民謠﹔廣場前游客吃著燒烤、小吃,喝茶品酒﹔還有各類茶室、咖啡館、酒吧等店鋪座無虛席﹔來來往往的游客,不時被特色建筑、時尚氛圍吸引,頻頻拿出手機拍照,這是華龍網記者在磁器口古鎮十二巷后浪片區看到的場景。
改造后的后巷深受學生群體的喜愛,而在過去年輕人並不買賬。由於消費業態和消費場景跟不上,大學生在沙坪壩區讀書,在其他區消費的現象十分突出。
“青年感知行”活動助力學子了解沙坪壩區產業發展前景。沙坪壩團區委供圖
如何吸引年輕人留住年輕人?沙坪壩區把目光瞄准了改造城市后巷。什麼人最了解年輕人,那必然是年輕人自己。在推動“城市后巷”改造,提升街區調性上,沙坪壩依托高校資源優勢,動員廣大青年通過志願服務的方式參與,讓青年既是城市“新消費場景”的受益者,更是引導者、倡導者和推動者。
除了“后浪”片區,沙坪壩還打造了另外兩個青年友好街區,分別位於沙南街—沙北街、融創文旅城。
一個街區的改造能夠反映出沙坪壩重視青年的真招實干,而結合沙坪壩不斷出台的政策,服務青年友好態度更能看出,沙坪壩對於打造“青春之城”的決心和信心。
讓青年人有得住,沙坪壩出台《沙坪壩區青年人才驛站管理辦法》,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4000套以上,提供青年人才公寓500套。
讓青年住得好。沙坪壩打造年輕人喜愛的場景、業態,推行“社區青春行動”,建設磁器口后浪等3個青年友好街區以及56個青年發展型社區,布局“青年文化公園”“紅岩城市書房”等青年社交場景105個,培育“青春合唱團”等社群223個。
讓青年住無憂。沙坪壩打造“青春之約”“家庭和諧計劃”服務項目等青年婚戀服務品牌,建設婚姻家庭輔導中心(站、室)100個以上,每年覆蓋青年不低於5萬人次。開展公益性心理團輔等服務活動,點對點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沙坪壩的友好姿態,不但讓眾多青年不舍離去,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青年逐夢沙磁,共同參與著這方熱土的發展建設,從而形成推動沙坪壩發展源源不斷的“后浪”。
展風採
以平台為媒助力成才
青春正當時,不予負流年。
如何讓廣大青年深植新時代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對於這點,沙坪壩的經驗是:把舞台交給年輕人。
對此,“90”后王樂祥感觸很深,他是重慶大學土木專業博士,也是有數百萬粉絲的“短視頻博主”、科技成果轉化平台“新知博士團”聯合創始人。
“我們‘新知博士團’能夠發展得這麼快這麼好,主要還是受益於從校園到產業園的無縫鏈接。”王樂祥說。
2021年,他與幾名同學發起“新知博士團”項目,剛啟動時,他為場地、資金等發愁。在學校和有關部門幫助下,借助“環重慶大學創新生態圈”平台,項目獲得學校及相關部門提供的場地、金融、宣傳推廣等支持。
“新知博士團”成立不到兩年,就擁有了一支由100多名博士組成的網絡科普隊伍。這正是沙坪壩政校企聯動的生動實踐,也是青年與沙坪壩雙向奔赴的最好印証。
2023沙磁人才大會上,沙坪壩區5個創新產業(人才)聯盟授牌。沙坪壩團區委供圖
這樣的平台不止一個,沙坪壩高位推進五雲湖科創社區、菁雲湖科創社區、黃金灣·智谷、青鳳高科孵化中心、1491未來設計中心、生命科技園等孵化載體建設,打造“科學家的家,創業者的城”﹔搭建“沙磁科創合伙人”“大學客聯盟”“三創聯合會”等青年成長舞台﹔推出“鄉村振興青年貸”“青鋒計劃”,累計為創業青年提供2500萬低息貸款,全力支持青年來沙創新創業。
青鳳科創城。沙坪壩團區委供圖
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為不斷優化青年就業創業生態,沙坪壩還實施了“沙磁菁英”“歸巢行動”“青春筑夢”“人才三寶”四項行動計劃,印發《重慶市沙坪壩區支持人才創新創業若干措施(試行)》《重慶市沙坪壩區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十條措施(試行)》。
給人才搭建干事創業平台,讓人才盡展其才、充分實現自我價值。
在沙坪壩,年輕人可以是“紅岩志願者”“城市改造師”“沙磁推薦官”“鄉村星創客”……青年人已成為志願服務、城市建設、鄉村振興等工作的主力軍。
創未來
以發展為要雙向奔赴
得青年者得天下,得青年者得未來。
青春是沙坪壩的一大“標簽”,這裡有高校16所、中小學108所,在校師生30余萬人,是重慶最年輕、最具活力的城區。
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聚焦智能科技、生命健康、工業設計等產業,依托環大學創新生態圈“3+N”園區,沙坪壩利用澎湃的人才動力,建立成果轉化機制,推動創新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勝勢。
源源不斷的人才活水,在沙坪壩演變為10萬名科技工作者,335個科研平台、2400余家科技型企業……
時間退回到2022年4月,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共青團中央等17個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的意見》,在全國部署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工作。
試點名單公布后,沙坪壩區作為全國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將試點工作納入區2023年“十大重點工作”之一。
俯瞰沙磁片區。沙坪壩團區委供圖
區委主要領導牽頭第一時間召開沙坪壩區建設全國青年發展型城市工作推進會,安排部署12個方面、52項工作任務。隨后召開專題會,結合區情實際,重磅推出“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 打造青春之城”七大重點項目,並認真研究制定《沙坪壩區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以及《任務分工》,為青年干事創業的動力源泉。
一年過去了,沙坪壩的試點工作也迎來了階段性的成果。
通過積極踐行青年優先發展理念,有效豐富促進青年發展的普惠政策和實事項目,積極探索各具特色的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模式,在促進青年宜學、宜居、宜業等方面,沙坪壩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沙坪壩經驗”。
如今,沙坪壩站在世界青年發展論壇青年發展型城市主題論壇上,分享經驗分享成果。對於沙坪壩來說,這正是雙向奔赴的結果,也是永葆青春的秘訣。
“青年是沙坪壩最珍視的財富,青春是沙坪壩最動人的底色。”沙坪壩區委書記唐小平曾表示,沙坪壩區將與青年共同打造能夠育人、留人、養人、成就人的青春之城,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沙坪壩匯聚青春力量。
主政者說
沙坪壩區委書記唐小平
打造萬千青年向往的“青春之城”
華龍網:沙坪壩如何把青年工作融入到整個發展全局中?
唐小平:我們始終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推動青年高質量發展和城市高質量發展有機融合。一是堅持優先發展。將青年優先發展理念融入城市發展戰略,精心研究制定全國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在全區牢固樹立抓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就是抓高質量發展、抓核心競爭力、抓新的增長點的意識。二是完善頂層設計。把青年發展擺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謀劃推進,將打造“青春之城”寫入區委工作報告,將青年發展工作納入全區“十四五”規劃、區政府工作報告,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責、共青團協調、各方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構建聯動機制。健全青年工作聯席會議機制,分領域、分行業組建19個工作專班,分類實施建設青年服務港灣、打造青年主題街區、培育青年成長社群等7大重點項目、52項具體任務,確保試點工作落地落實。
華龍網:沙坪壩如何讓青年在這座城市更有為?
唐小平:近年來,沙坪壩區緊緊圍繞“加快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主陣地,爭當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示范區,爭當創新驅動排頭兵、內陸開放領頭雁”目標定位,全面推進創新驅動、開放引領、文化傳承、人民城市“四個示范區”建設,為廣大青年施展拳腳、實現抱負提供廣闊舞台。一是動員青年爭當創新驅動“先鋒隊”。圍繞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軟件信息等主導產業構建環大學創新生態圈,高位嫁接校企政各方資源,推動創新資源轉化變現,高標准打造未來科技、數字軟件、生命科技、醫療器械等“4+N”青年創業平台,3000余名青年人才在科研、生產一線爭當創新先鋒。二是動員青年爭當開放引領“弄潮兒”。積極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圍繞打造國家陸港樞紐經濟示范區,全力做強開放平台、壯大開放經濟、優化開放生態,組織4000余名青年參與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等國際交往活動,讓廣大青年在國際舞台上發出更多青春聲音、凝聚更強青春共識。三是動員青年爭當文化傳承“踐行者”。作為紅岩精神的重要發祥地,我們深入開展“冠紅岩之名、鑄紅岩之魂”實踐活動,引導廣大青年將信仰匯聚成光、用行動詮釋傳承,20萬名青年踴躍加入紅岩講解員、紅岩宣傳隊、紅岩攻堅隊等志願隊伍,成為活躍在這片紅色土地上的流動風景線,推動紅岩精神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發揚光大。四是動員青年爭當人民城市的“建造師”。引導廣大青年在人民城市建設中當主角,16名“沙磁推薦官”通過原創視頻推介沙坪壩、全網流量突破5000萬次,520名“城市改造師”通過創意設計參與城市微改造,90名“鄉村星創客”通過優質文創項目助力鄉村振興,共同打造“群眾家門口的風景”。
華龍網:讓城市對青年更友好,要為青年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沙坪壩在這方面有哪些舉措?
唐小平:我們聚焦青年所憂所盼,發實心、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在政策上抓整合、在陣地上抓融合、在工作上抓聚合、在服務上抓聯合,大力營造有利於青年成長發展的良好環境。一是建設青年“宜學”之城。創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新建、改擴建中小學36所,新增公辦幼兒園37所,與高校合作共建附屬學校6所,培育優質教育集群26個,打造青少年思政教育品牌10個,建成校外實踐基地21個,3萬余名學生參與“尋根·行走的青春”研學活動,廣大青年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二是建設青年“宜業”之城。打通“校地企”協同育人渠道,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青年崗位倍增計劃”,推出“職等你來”青年就業政策服務包,與高校聯合開展“師兄師姐幫扶就業”等十大合作項目,建設就業創業實訓中心、青年服務港灣10個,開發就業見習基地2000個,提供就業崗位10萬個。三是建設青年“宜居”之城。完善青年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4000套、青年人才公寓500套。打造年輕人喜愛的新場景,建設南開步行街等3個青年友好街區以及56個青年發展型社區,布局“青年文化公園”“紅岩城市書房”等青年社交場景105個,組建“青春合唱團”等社群232個,磁器口“古鎮十二巷”等城市“后巷經濟”火熱出圈,成為青年潮流聚集地。四是建設青年“宜創”之城。迭代升級青年發展政策體系,深入實施沙磁菁英、校友歸巢、青春筑夢、人才三寶“四項人才計劃”,推動產業聯盟、創新聯盟、人才聯盟“三盟合一”,打造五雲湖青年科創社區,組建創投基金3支,出台促進成果轉化、支持企業上市“雙十條”措施,發放“鄉村振興青年貸”等青年創業擔保貸款3200萬元,真正打造一座不僅能育人,更能留人、養人、成就人的“青春之城”。
記者手記
如何判斷一座城市的“年齡”。
最先,我們可能會關注城市的建筑、交通、治理系統。
這些功能的表現就像人體器官,運行越順暢代表越年輕。
然而更重要的是,作為城市的最小單元的人,年輕人為城市帶來青春和活力。
正因為如此,才會有雖歷史悠久卻仍然“年輕”的城市。
沙坪壩深諳保養的秘訣,一手抓城市建設,一手抓人才培育,並將兩者有機結合。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樣的沙坪壩還將越來越年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